首页焦点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焦点图

撒播文学种子——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校园写作计划”走进重庆一中

发布时间: 2018-12-18


1214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和重庆市第一中学校共同发起的“作家进校园”与“校园写作计划”活动在重庆一中举行。著名作家、南京大学教授毕飞宇,著名诗人、北师大特聘教授欧阳江河,著名作家李洱,著名作家、重庆市作协副主席张者,著名作家、河南省作协副主席乔叶,著名作家宋潇凌,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青年评论家丛治辰,著名学者、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教授,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主任助理苗昂等来到重庆一中,开展文学活动。重庆一中师生全方位参与,众多文学联盟学校汇聚一堂,畅谈阅读与写作。

 

 

相约一中:“作家进校园”盛大开幕

 

开幕式上,唐宏宇校长对作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强调,重庆一中高度重视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本次活动有助于厘清阅读与写作中的诸多认识,形成教育合力推动学校的阅读和写作,同时,对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都有积极深远的意义。

重庆一中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校园写作计划的种子学校以来,通过开展作家进校园、文学研讨等系列活动,取得了喜人的育人成果。”沙坪坝区委常委、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蔡道静在讲话中表示,“重庆一中承办此次活动,既体现了一中作为全市基础教育领军学校的引领和担当,也是业界和社会对一中办学成果的肯定和认可。”

 

 

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教授阐述了活动主题,文学是丰富的,与世界的千变万化是匹配的,在知识化和去知识化之间,需要辩证地处理两者关系。语文教育,文学教育,归根到底是一种百科全书教育,是一种思想的、人格的、品德的教育。有效的教育,应该是一种启发式的,把书本的知识教育和生命人格实践的启迪和教养养成联系起来。

在本次活动中,毕飞宇、欧阳江河、李洱、丛治辰和余党绪发表了主旨演讲,从不同角度阐述如何寻找“去知识化”的途径,为大家分享了鲜活的文学创作经验。

 

名家分享:师生共享精神大餐

 

作家学者为高中学生开展了对话和演讲。

14日上午,作家乔叶、宋潇凌与高二学生畅谈“在阅读与写作中如何审察世界”。针对“审察”这一议题,两位作家从“认识这个世界”着手,认为中学生应该从认识自己、认识家人、认识文学经典并多读书三个途径,来提升对世界的认知。

14日下午,作家张者、毕飞宇与师生对话“如何从观察进入写作”。作家张者建议高一的同学们要多读当代文学的中短篇小说集,并把这个阅读变为经常性的。在张者看来,“光有阅读还不行,要培养隐密写作,即学生写出的东西不给家长和老师看,可以天马行空地写,津津有味地写,这对写作提高有帮助。”在与高三学生对话中,作家毕飞宇专程写了一万多字的讲稿,以“远古的劝说”为题,从《养生主》里的“庖丁解牛”入手,从刀到庖丁再到梁惠王,层层解读庄子剥洋葱式的写作方法,并由此引出中国文化里的隐形逻辑。毕飞宇表示,“隐形逻辑其实就是兴和比,兴是先言它物而言其所有叫兴,比则是以它物比此物。大家在写作时尤其要注意中国文化中的隐形逻辑。”

15日上午,作家乔叶、青年评论家丛治辰、诗人欧阳江河、作家宋潇凌围绕如何解读文本、如何实现文学化表达等议题,分别与高三年级大学城校区、奥赛学生开展了精彩的对话和交流。同学们踊跃参与,争相与作家对话。每场讲座将近两个小时,同学们沉醉其中,意犹未尽。演讲结束后,同学们依依不舍,久久不愿离去,继续到舞台中央提问,作家们都侧耳聆听,耐心地回答了重庆一中学生的各种问题。“我们如同作家们的一群孩子,是一群开心地、想要汲取更多知识的孩子”,高二年级2班的一位学生说道。

 

论道:研讨碰撞思维之花 

 

相比“名家分享”的智慧传递,在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举行的“文学研讨”则更显“激情澎湃”。在为期一天半的活动中,借助文本解读、沙龙对谈、主题研讨等方式,作家、学者们与参会师生,互动交流,思想碰撞。

14日下午,重庆一中高中语文教研组长安磊、青年评论家丛治辰、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作家李洱依次就“沈从文《生》和川端康成《面貌》”两篇文本从不同角度进行文本解读,并以此为基础,深入讨论了文学教育的深层次的问题,整场讨论弥漫着思想和智慧的火花。 

文学如何走进学生心灵?”这是不少教师困惑的难题。在沙龙对谈环节,张清华教授、诗人欧阳江河、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老师围绕这一难题展开讨论。张清华认为,“作为执教者,应该正确把握文学的尺度,把它变得更宽、更柔,更真实,更负责,走入孩子的心灵。”欧阳江河则引用叶圣陶先生的“我手写我心”的名言,从阅读和写作两大板块着手,给执教者带来深度一课。余党绪则从一线中学教师的角度,为大家传授经验。他说,“在学生不具备独立的拥抱文学经典的背景下,老师们需要提供路径、房子、支架搀扶孩子们走进,这是中小学老师的重任。”

15日上午,张清华教授、诗人欧阳江河、作家张者、中国教育报校长周刊主编齐林泉就“如何让写作获得质的提升”与重庆一中师生展开主题研讨,初二学生代表刘牧原、高三学生代表王文对阅读的困惑、阅读的反思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语文教师代表苟瀚心就语文文学教学、如何指导学生积累等问题发出疑问及青年教师的看法。四位专家、学者就这些问题作了精到而深刻的回答,生动的叙述让师生们深受启发。

 

校园写作计划:让文学生根发芽 

 

1215 日,由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和重庆市第一中学校共同发起的“校园写作计划”启动会在学术报告厅举行。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教授,著名诗人、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欧阳江河,著名作家张者,中国教育报校长周刊主编齐林泉,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主任助理苗昂,重庆一中校长唐宏宇等出席此次启动仪式。

 

 

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推出的校园写作计划,将从全国挑选有较大社会影响力、有深厚文化底蕴、有推广普及文学教育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重点中学作为种子学校和合作学校,开展一系列文学教育活动。重庆一中于201611月正式成为校园写作计划的西部第一所合作种子学校。两年来,重庆一中已经成功开展多次文学交流活动,参与的师生两千余人次,辐射的学校五十余所,有力的提升了学校乃至地区文学教育的氛围。

重庆一中成为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种子学校,是中心对学校的认可,也是给重庆一中的担子,我们清楚知道自身优势,重庆一中将继续依托校园写作计划,长期有效推进学校的阅读与写作。”唐宏宇校长表示,学校将继续开展文学讲堂,校园写作夏令营,以及文学论坛等活动,积极发挥种子学校的作用,与兄弟学校一起播撒文学的种子,发现文学新人,建设文学教育示范学校,与其他学校开展各种交流,促进本校、本地区乃至整个全国的阅读与写作的发展。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通信地址:北京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