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聆听诗人伊沙

发布时间: 2006-11-17


  2006年11月16日上午十时左右,文学院现当代文学研究所主办的、院研究生主要承办的“校友作家返校日”活动继续进行。这是该活动的第二阶段——伊沙专场。我校文学爱好者们有了更多、更近的与伊沙师兄交流的机会。

  文学院现当代文学研究所张清华教授主持了专场研讨会。会议开始时,张老师谈了自己对伊沙的评价:“ 伊沙先生是九十年代以来最有创造性、最有活力的诗人,给诗坛带来一股强劲的、横扫阴霾的诗风。伊沙是第三代已降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伊沙以破坏性和创造性并存的风格在诗坛建立他的形象,他有无比坚强的神经。”

  接着,伊沙师兄谈了自己的成长与创作经历。

  伊沙师兄从事诗歌创造很早,那还是17岁的时候,契机单纯,以投石问路的方式投入了诗歌创作。《上海文学》等文学刊物的广泛阅读给了他深厚的积累,于是中学阶段也就有了近 20 首的诗歌个中学生相关的刊物上发表。接着小诗人携累累的成果成了北京师范大学的一员。入学后辅导员深切地告诫:“师大是培养老师而不是培养作家的。”这样的话并没有打消 伊沙 老师的创作热情。诗歌比赛、五四文学社等等校园舞台上活跃着 伊沙 老师的身影。舒婷教会了少年伊沙“什么是美”;顾城“泛滥”的才气征服了进一步成长的伊沙;而到了大学则抱着朦胧诗的代表——北岛的粗腿不放了。发表第一首诗、买第一本诗集、第一次在大学里听讲座……很多这样的第一次给了伊沙不断的鼓舞与磨砺。从最初写诗时那种“青春小雨、心灵火花式的写作风格”向成熟个性的风格转变。

  伊沙认为“北师大是一个一流的大学,它与围墙外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北师大给伊沙带来的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素质和态度。伊沙说:“北师大教给我一种专业的创作态度,一种判断自己和周围环境的能力”。

  在畅谈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创作经历以及与北京师范大学的渊源之后,伊沙师兄还着重谈了自己对于文学、对于诗歌的独特看法。他认为诗歌不能太过朦胧,诗歌要强调生命根性,需要创造力。

  我们的诗人学长来了又走了。脚步匆匆,却重新点燃或者说助燃了我校广大文学爱好者、诗歌爱好者的文学梦、诗歌梦。希望我们学校有更多的诗人和作家诞生,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痕迹。

(文学院金艳峰 撰稿)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通信地址:北京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