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民间文学研究所举办第30期敬文沙龙

发布时间: 2019-04-18



2019110日是钟敬文教授的祭日。12日上午,第30期“敬文民俗学沙龙”在北京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的四十余位师生,及部分热心民俗学的社会人士参与了本次活动。

本期沙龙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巴莫曲布嫫主持,共分为上下两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祝鹏程副研究员


上半场的研讨围绕“文体”展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祝鹏程以相声为切入点,重新思考文体,他认为学界的文体研究发生了从“静态”向“动态”的转向,文体不应再被看作是静态的分类系,而应是在交流实践中形成的、话语的生产与阐释的定向框架。他以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对相声的改进为考察对象,反思艺术生产中的权力问题,思考文体作为一种话语形式与社会历史语境的关系,把相声的变迁放置到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进程中,综合考察相声这种文体如何在社会意识形态的管控、知识生产的形塑、表演空间的改换、传播媒介的影响,以及表演者、经营者与观众的互动下被建构出来,并成为向来如此的“传统”。他由此提出动态文体观研究的四个主要维度:第一,文体的内在规约力,文体的历史积淀,与艺术与其原生社区、地方传统与受众趣味关系紧密,是使艺术的属性稳定化的核心因素;第二,文体的生产方式,包括创作方式、表演方式、传播技术等;第三,表演者作为行动的主体理解与驾驭文体的能力;第四,社会对文体的规约与赋值,包括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对文体的规约与期待,知识的生产对文体的隐形规约等。

祝鹏程强调要从历时和共时两种视角来考察文体的演进,一方面,把文体视为社会过程(social process),任何一种文体的特点与形态都是在特定的社会时空中形成的,根植于传统,也受到历史变迁的影响。另一方面,要从多个维度来考察文体与社会、社区的关系。文体是在与社会政治权力、社区传统、表演者的需求的多重对话与协商中产生的社会性形式。他总结到,研究一种文体也是建构一种文体的过程,应反思我们对它的认知、界定和相关的知识生产。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张青仁副教授


下半场研讨以“区域社会文化研究”为主题,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的张青仁副教授深入解析了“全球化时代区域社会文化研究的定位、诉求与内涵”。他认为,对于区域社会认知的知识生产是全球化时代区域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区域研究的意义应该是在对他者社会与文化了解、分析和阐释的过程中,分析作为新景观的全球秩序的形成过程与呈现形式。展示区域社会对全球化不同的感知态度,在此基础上反思国家中心主义和既有的全球秩序与格局,为一种更为合理的全球秩序的生成提供可能。而对于人的关注以及在此基础上新文明经验的形成是全球化时代区域研究的重要立足点与落脚点。

张青仁接着总结了既有的学术积淀,指出区域研究的实现路径。在宏观层次上,反思人类学认知他者、批判与反思自我的学科精神对于消除区域研究中国家中心主义和殖民主义的遗留,具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中观层次上,人类学研究已经完全意识到“超级微观世界”的民族志的局限性所在,强调在世界体系的格局和流动性的趋势中把握地方社会的脉络起伏。在微观层次上,注重通过对于日常生活参与观察的学科积累和对个体生命经验的关注,能够从深层次层面全球化在地方社会的多元面貌和个体对于全球化的感受。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岳永逸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巴莫曲布嫫研究员


随后,各位专家学者针对祝鹏程和张青仁的发言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评议。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岳永逸教授补充介绍胡嘉明《延安寻真:晚期社会主义的文化政治》中陕北剪纸被政治权力的利用又反向利用国家主流话语等实例中所体现的复杂性,肯定动态视角在具体研究中的意义,认为祝鹏程用过程的视角来进行思考和研究,推动了文体研究向“动态”的演进,体现学科发展的转型。

对于张青仁的区域研究,岳永逸教授认为鉴于人们对时空认知存在细微差别,需要对“全球化”进行更为明确的辨析。巴莫研究员则指出区域文化研究不能忽略联合国,尤其是教科文组织的作用。教科文组织对于区域的关注,如其在二战后提出的十年重大计划——“东西方文化相互欣赏”,推动了区域文化研究的发展;同时,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等三大理事机构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智力资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研究生张建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志娟博士后


在研讨过程中,各位同学也通过具体问题与老师们进行了交流和对话。对于祝鹏程老师的文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建军提出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民众在文体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和影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雪关注到动态的文体观与顾颉刚“不立一真,唯穷流变”的历史研究理念的契合之处。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志娟则关注到“文类”“文体”等具体名词的使用和文体的内在规约性。

对于张青仁的区域文化研究,现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施琴提出的两个关注点出发,进行深入讨论。第一为日常生活与全球化的关系,张青仁老师以墨西哥农作物种植的现状为例证明,细小的日常生活与宏大的全球化密切相连,巴莫老师进一步指出,“非遗保护也是从地方到全球的过程,任何全球化都与地方相联系的”。第二是区域研究和海外民族志的现实关照,张青仁老师认为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会成为区域研究发展的契机。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萧放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萧放老师在最后的总结发言中回顾敬文沙龙历经十五年、举办活动三十期的历程,他指出,民俗学正处于重大的转型期,我们更需要继承钟敬文先生的精神传统,保持民俗学的学科意识和情怀,坚守阵地,化危机为转机,促进学科的发展。活动在一片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林嘉琦)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通信地址:北京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