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中国人民大学程光炜教授来我院讲座

发布时间: 2007-10-31


  2007年10月22日下午2:30分,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程光炜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主楼七楼励耘学术报告厅举办了题为《当代文学研究中的若干方法问题》的讲座。讲座由文学院张清华教授主持。

  程光炜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和文学史研究家。曾经从事诗歌写作和批评研究。近年来,他在当代文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其研究方式独辟蹊径,在方法、思路方面对学界都很有启示性。这次讲座可以说为同学们今后从事自己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帮助。

  方法问题是当代文学研究中大家比较关注的热点之一。程光炜结合自身的研究实际,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文学史研究的批评化问题。

  “什么是当代文学?”这是一个我们应该首先理清楚的问题。当代文学学科存在一个历史定位、边界、方法和问题的任务。当代文学批评并不能取代文学史书写的地位,当代文学并不是当代批评和宏观的描述。当代文学首要任务是将基础性的工作历史化。其次,应该区分批评的结论和文学史的结论,强化文学史研究的意识,不能过于道德化、简单化。文学史研究应该借助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方法,回到现场,考虑当代文学话语方式的形成过程,不能简单将批评结论变成文学史的结论。最后,批评的当下性与文学史的历史化问题。应该充分认识到当下写作的复杂性,作家作品需要历史的沉淀,有一个历史化的过程。不能简单相信作家与批评家的话,尽量把他们看作客观材料。

(二)认同式研究与有距离的研究。

  回到“现场”是当下研究的热门话题。但是文学中的“现场”有很多被预设的东西。鲁迅研究的过程和被充分的放大,就有很多被预设、简单化的成分。这就是一种认同式的研究。这个问题在现代文学研究领域比较突出。当下我们现代文学的研究基本上还是八十年代现代文学研究的延续。还有一种被历史所控制的“认同”值得我们关注。部分研究者被“文革”后的启蒙主义所控制,形成一种“新时期叙述”模式。这种叙述与新时期以来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密切相关,它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具有多样的面孔。自由主义作家被放大、推崇的过程就受到这种叙述的影响。我们应该提倡一种“有距离”的研究。这种研究就是把自己变成一个旁观者,把研究对象“陌生化”。一定要具有比较到位的“历史感”,具备稍微有差异的审视眼光,不能高度认同、复制,站在某种意义的旁观者视角,有意识用自己的方式来说话。

(三)怎么看本质论的历史叙述。

  我们会在研究中把一些对象看作一成不变的东西,比如鲁迅、沈从文等,这就是本质论的历史叙述。如何看待它?首先,这涉及到怎么重新审视80年代启蒙论的问题。启蒙论问题需要重新进行研究。它是怎么形成、发展和变成一元、一种“声音”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问题的复杂性。其次,是历史研究的固化问题。不能简单将已有的结论当作自己研究的起点,应该从怀疑开始。其三,是现代文学三十年代政党叙述的剥离,民国经验缺失。其四,是当代文学研究的“现代文学化”,用现代文学的眼光研究当代文学,没有看到当代文学的独特性和现实国情的复杂性、多样性。最后,当代文学应该提倡讨论式的研究。

  程光炜教授以其史家学术眼光和严谨踏实的研究立场,系统、深入地分析、解读当代文学研究中的方法问题,显示了独特的学术个性和开阔的研究视野。讲座深入浅出,将方法性与理论性融于一体,使在场的同学受益匪浅。演讲结束后,程光炜还就同学们在当代文学研究过程中的困惑,回答了现场同学的提问。

  最后,张清华教授进行了精彩的点评,他希望同学们能够从程老师的讲座中得到启发,进而指导自己的论文写作,找到适合自己的选题和研究方法。我院谭五昌老师也结合自己的学术研究谈了体会。


(徐健 撰稿)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通信地址:北京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