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具理性时代,我们还需要文学吗? ——文学价值反思

发布时间: 2006-11-16


  在当今商品消费的时代,文学也卷入了大众消费的浪潮之中。科技的高速发展在改变着人们物质消费观念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对精神产品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趣味。在工具理性的时代,文学还有存在的必要和价值吗?近日,基于这样的思索, 北师大校友作家,文学评论家,教师以及相关媒体汇集北京师范大学对相关问题展开了探讨。

  文学的价值何在?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童庆炳先生认为,文学的价值至少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从浅层次来说,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对人们的价值判断和心理依靠造成冲击,文学无疑是治疗人们的心理,道德危机的有效药方。它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精神栖息的场所。从深层次来说,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民族凝聚力的强弱,而核心在于现代民族文化。文学艺术是民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建立一个国家现代文化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童教授在肯定文学价值的同时,也表示了自己的忧虑,他在出国考察时感到解决民族文化的缺失问题已经变得紧迫而重要。

  七月派著名诗人牛汉则以自己的创作经历表现了对文学价值的肯定。老先生认为,文学是人类灵魂的呼喊,是人类生命的书写。只要有人存在,文学的价值就存在于人的生命展开的过程当中,是人的成长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学不仅是个人性格气质的体现,而且是与个人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健则认为,工具理性时代,面对技术的冲击,作家担负的责任和使命也更加重大。只要人们还需要表达,诉说,呼喊,讴歌,文学将会永远不会丧失它存在的价值。肯定了作家是人文理想和社会良知的重要承担者。

  当代著名女作家毕淑敏则谈到了她的写作经历,她从一个医生转向写作可以说正是体现了文学是人内心的一种精神诉求。人需要文学。

  文学边缘化会弱化文学的价值吗?

  著名当代作家莫言先生认为,在当前技术的时代,人们放逐了人类最为可贵的精神资源—文学。文学不仅是治疗作家自己内心创伤的药方,也是治疗读者内心创伤的药方。但另人遗憾的是,人们渐渐放弃了这个最好的精神导师。他进而提出如何坚持文学的问题。他认为文学的价值不是弱化而是更为加强了。文学小而言之,是个人的追求,大而言之,是社会、人类宇宙生命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而在任何时候,文学可以说都是我们个体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文学的边缘化也就意味着作家的担子更重了。作家要担负起自己的使命,用思想的炮火,用语言的炮火,用文学的炮火,向一切黑暗发起攻击。并强调只要社会还存在不合理的东西,文学就有使命把它找出来,剖析它,批判它,让人们认识到什么才是真、善、美,以此来彰显文学的人文社会价值。而这也应是当今我们所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香港文学》主编陶然先生则认为“坚守”正是当今时代作家的一种积极姿态。 陶先生有一句经典的句子正可以表达他的观点:“让我们迎着阳光走一段路吧。”

  著名作家刘恒则从文学创作方面谈了自己对文学价值的理解。他认为文学小之可以安身立命,大之可以为社会国家做贡献。一旦确定了文学理想和文学目标,就必须做好思想的训练和技能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作家,也才能真正实现文学的价值。作家要坚守自己的灵魂,边缘化并不代表作家可以卸下身上的重担。

  作家苏童也表示对文学价值的肯定,从他自身的创作来说就是对文学价值的张扬。如他创作道路的开始即是想写中国味道的故事,中国味道的人物,中国味道的人物关系。

  文学永远是人类精神栖息的家园

  著名诗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任洪渊先生首先表达了自己的忧虑。提出了工具理性与文学的冲突问题。 任先生形象地分析了文学与理性的关系,认为我们的文明都打上了技术理性的烙印,例如石器时代,铁制时代等等。而在先生看来,工具只是人类“手”的一个外在的延伸,这种延伸对于加深我们对自然和宇宙的认识不仅是有用的而且是必要的。但是我们需要警惕的是不能用“手”来代替我们的“心”,“手”作为工具不能成为“心”的主宰。而文学正是这样一种东西,它提醒着“我们”是“人”,“我们”仍然是自己的主宰。如果我们丢掉了心灵最可宝贵的东西,那么我们也就丧失了自我,成为了异化的动物。 任 先生谈到了自己在清华诗歌朗诵会的经历,认为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人类灵魂最柔软的情感部分正在硬化,机械化。文学作为人的内心的一种特定表达方式是我们所不能够抛弃的,用先生形象的话来说就是:“这里的每一条小径都通向我们永远的十八岁”。文学正是通向我们丰富内心世界的一条小径。从这个意义层面来说,文学永远是人类精神表达的一个不可代替的精神出口。
  
  当代著名诗人伊沙则表示,面对工具的冲击,诗人应该时时处于一种批判的批判立场,只有这样才能准确传达出时代的特征,才能发出灵魂的真实的声音。他谈到 80 年代大学生们的“作家梦”情结,认为当前的时代特征确实给文学带了了很大的冲击。但也给我们带来了重新思考自身的机会。如何把握文学,如何来坚守,这显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通信地址:北京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