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我校8名校友作家“回家看看”——“北师大校友作家返校日”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 2006-11-16


  莫言、苏童、牛汉、刘恒、毕淑敏、陶然、伊沙、任洪渊……这些文坛上闪耀的名字,有一个共同的称谓——“北师大人”。11月15日,这些传说之中的名字从纸上走下来,来到北师大,来到他们的学弟学妹身边,畅谈校友情,共话文学梦。这一天是北师大文学院主办的“北师大校友作家返校日”,这一天校友作家“回娘家”。

  上午是师大校友返校的欢迎仪式,在文学院励耘学术报告厅进行。副校长韩震首先代表学校对“回家”的师大作家进行热烈的欢迎,向阔别母校多年的校友们通报了学校总体情况,并介绍了“百年师大,中文当先”的文学院在学校的重要地位之后,韩校长用诗性的语言跟校友作家们通话,认为北师大是一条不断流淌的河,一支不断吟唱的歌,一条通往未来的路,并希望各位作家为这条河、这支歌、这条路贡献新的力量。文学院院长张健也用“秋收般的火热的激情”向各位校友表示欢迎,并介绍了文学院的基本情况。

  文学院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童庆炳 教授作为文学院的一名老先生深情回忆了跟我校鲁迅文学院作家研究生班的同学们一起度过的那段时光。回忆起自己给莫言、毕淑敏等作家们上过的《创作美学》,记忆深处的上课的细枝末节,还提到了同一班级但是没有到场的余华、刘震云、迟子健等各位作家。童先生给母校的定义是母亲是种籽,母校也是种籽,母校的种籽现在生根发芽了,果实累累。最后, 童先生向各位校友作家提出了一个期待:期待北师大的作家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接下来是校友作家们的发言时间。各位校友结合自己的经历,深情回顾了在母校生活的点点滴滴,并对母校表达了怀念和感谢之情。 莫言先生首先回忆了自己在鲁迅文学院求学的那段日子,讲述了童庆炳、韩兆琦等各位老师给自己上的课程和对自己后来的创作生涯的影响。18岁考入北师大的苏童用诗一般的语言倾诉对母校的认识:学校是河床。我是流过的一滴水,大海是我的出口。回到母校,认真寻找情感的记忆,寻找记忆的地标,但是怎么也找不到印象中的旧主楼,老图书馆。 84 岁的自称“热血老年”的 牛汉老先生介绍了自己跟北师大的渊源,他年轻时曾经就读于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后独立成西北师范学院),这个学校就是抗战西迁的北京师范大学 。他满怀激动地回忆起了跟黎锦熙先生的一段往事,时任教务长的黎先生看了当时年轻的牛汉的诗,认为很不错,这给了牛汉先生莫大的鼓励。刘恒校友着重谈了消费主义时代文学的作用,认为文学能够治疗人的心灵,并宣称“让所有的放弃这承担放弃的后果,让坚持者享受坚持的乐趣。”并寄语在校的学弟学妹们珍惜时间,不要因为偷懒等原因“获得了没人管的生命的松弛,却放弃了生命中浩瀚的海洋。” 毕淑敏女士跟大家一起分享了她的回忆性文章《悠长的铃声》的故事原型,回忆了读书时到食堂吃饭时,很多同学拿着盗版的她的作品找她签字的情景。毕校友认为,在学校的学术的训练对自己非常有帮助。陶然谈到校庆 100 年后,他每年都回来一、两次但是感觉学校变化太大了,“所有以前的记忆都没了”,除了“西北楼还是一样地旧”。自称“野路子”诗人的伊沙说,这次是“文学带我回家”,笑称北师大是他“经历了爱情并带走了爱人的地方”。 任洪渊先生则兼具校友和师长两种身份,在回忆了《鲁迅批判》作者李长之、语言学家俞敏等师大大师们的几个感人细节后提出,“让我们回到师大,找到每条小路都通向 20 岁的圣地”。

  下午 2 点在敬文讲堂进行的“对话·北师大校友作家”是返校日活动的重要部分。对话会上张健院长首先致辞,认为在这个工具理性和实用主义主导的年代,文学承担着人文关怀与文化传承的作用。大学校园里,文学阅读则是构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此次作家校友们重回母校,与学弟学妹们共同探讨其创作轨迹,艺术特色及心路历程意义重大,并鼓励同学们积极跟大师们交流,“不要轻易放过他们”。

  到了“作家时间”环节,到场的七位作家(上午到会的刘恒校友下午另有活动,未能到会)分别在一位读者代表谈了自己的阅读体会后,谈了自己的创作心路历程。在这个环节作家们满具文采的语言、颇具深度的思想和饱含深情的话语表现的淋漓尽致。到了“妈妈年纪”的毕淑敏跟学妹粉丝深情拥抱;莫言校友“对一切不公平现象,万炮齐发”的宣言,苏童校友对师大“善于钻牛角尖、善于钻牛角尖,并且钻出学术来”的特色的独特阐释,陶然校友对客居香港被逼写作的回忆,牛汉老人“不弯腰、不驼背,是诗歌支撑着我”的铮铮誓言,伊沙学长对自己回师大参加的三次朗诵会的不同际遇的陈述,任洪渊 先生关于文学与理科关系的绝妙分析都时时博得阵阵掌声和喝彩。

  在提问时间里,台上台下深入交流,气氛热烈。在主持人提问后,莫言、苏童、伊沙分别回答了师大的学习生活对自己创作生涯的影响。莫言先生则对在场的老中青三位诗人牛汉、任洪渊和伊沙进行了高绝的评价:牛汉先生诗歌作骨,一辈子不低头,不屈服,满怀理想与热情,是天堂的诗人;任洪渊老师在爱情和理想的追逐中满含热泪,苦苦追寻,是人间的诗人;伊沙在厕所和食堂之间来回奔跑,是地狱的诗人。而如果用树作比,牛汉先生是半边树,任先生是温情树,而伊沙则是花椒树——麻辣树。此后,应同学们要求,三位诗人分别朗诵了自己的诗歌,牛汉老师的《根》沉重,任洪渊老师《永远的十八岁》温情,而伊沙老师的《名片》和《不朽》则独具魅力。活动结束后,校友作家们分别为学校题字留念。


(何兆展)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通信地址:北京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