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吟诗”遭遇“作对”——杨朱对话记顺利举办
发布时间: 2016-11-27
2016年11月26日下午15点,由文学院2014级硕士第一党支部、2014级硕士第二党支部、2015级硕士第三党支部、课程与教学论硕博党支部联合举办的“当‘吟诗’遭遇‘作对’”主题讲座在主楼C区5049顺利举办。对话由文学院2014级硕士第一党支部党支书张翼飞主持,邀请杨沛老师和朱立侠老师担任对话嘉宾,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对话环节
当下,“国学”、“传统文化”、“民国”等词汇一直都是文化界的热点。究竟如何从当下纷繁的文化趣味中,有效地对接传统?这是这场对话展开的背景。通过对话,同学们不仅对“诗钟”和“吟诵”这两种传统文化形式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更进一步走近了民国大师张伯驹的精神世界。
杨沛老师是民国第一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的弟子,在“诗钟”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近年来致力于进行“诗钟”的推广和申遗。同学们通过视频简短了解了张伯驹先生的生平,尤其是看到他为了保护藏品不顾自身安危,专注的目光中都流露出敬佩和动容之情。视频也勾起了杨老师很多回忆,他跟大家分享了老师张伯驹的很多故事。比如张伯驹先生淡泊名利,将最珍贵的藏品《游春图》和《平复帖》无偿捐献给国家;为人又十分谦虚,从未听过他自夸在收藏、书画方面的成就;面对再大的困难,先生也能淡然处之,写下“微笑点头也可”的词句。这份心存家国、淡泊名利、谦虚做人、淡然处世的精神,值得每一位党员同学学习。
朱立侠老师是是首都师范大学国学教育学院的教师,在“吟诵”、朱子学方面都颇有研究。同学们通过视频了解了民国国学大师唐文治的生平,感慨于那一代文人在国学教育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朱老师的学术道路受此影响,他调查、采访了全国还会传统“吟诵”的人,通过录音、视频的形式将这份珍贵的“吟诵”文化保存下来。他跟大家分享了调查过程中印象深刻的故事,并教导大家一定要沉潜读书,在治学道路和治学精神上给了大家很多启示。朱老师还为大家现场示范,吟诵了《岳阳楼记》,让大家更直接地体会到了吟诵的魅力。
互动环节
对话结束后,观众们也踊跃提问。大家希望杨老师分享申遗过程中的收获和困难,向朱老师请教阅读传统经典的读书方法,和老师们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对话。杨老师还为幸运观众现场创作“诗钟”,巧妙将名字嵌入“诗钟”里,写成书法作品相赠,让大家激动不已。直到18点,这场有高度、有深度、有趣味的对话才在大家的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