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海外(学生)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交流 » 生活在海外(学生)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与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联合举办“欧洲文化教育国际小学分课程”

发布时间: 2025-02-11



2025年1月11日至1月27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38师生赴比利时参加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欧洲文化教育国际小学分课程”同学们通过专题课程、分组研讨和实践学习等多种形式,学习了与欧洲文学艺术教育、跨文化交际等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开拓国际视野的同时升了学术对话交流能力



1.专题课程

本次国际小学分课程的课程内容涵盖了欧洲文化与历史、外国文学、语言学、艺术史、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主要由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朱畅教授带领的学术团队讲授。课程包括朱畅教授讲授的“欧洲文化与教育”与“比利时教育体系”、Maarten GERNAY讲授的“比利时文化与历史”、齐政文讲授的“法国语言与文化”“英文演讲及语言能力”和“欧洲三大机构”、Rik Vosters教授讲授的“语言规划与政策”、Marta Lucchetti讲授的“欧洲语言与文化”、Janine HAUTHAL、Elisabeth Bekers和Kayra Maes等教授讲授的“后殖民英语文学”、徐建维教授讲述的“多语言和跨文化交际”、Antoon Cox教授讲授的“跨文化交际”等内容,以跨学科的多元视角立体呈现欧洲文化教育相关领域的知识体系,深受同学们的喜爱。这些课程为同学们深入了解历史、文学和语言的综合性与复杂性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让同学们在专题学习中意识到要把文化、社会等诸多因素纳入文学和语言研究,在国际化视野下充分理解文化多样性。



2.分组研讨

国际小学分课程采取分组研讨的形式开展交流,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和学习研讨,并以合作的形式高质量地完成了课程论文和学习成果展示。在展示汇报环节,各组分别围绕中国和欧洲漫画、多语言社区、音乐剧文化的比较、后殖民时代移民作家写作方式中西饮酒文化比较、中欧绿色发展战略比较等话题进行成果汇报,以晓畅的讲述和生动的呈现传达了所思所想,进一步加深了对课程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感悟



3.实践学习

国际小学分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安排了欧盟总部学习课程与专题课程对应的实践性学习活动,让同学们得以在具体的实践中感受比利时作为“欧洲首都”和“欧洲十字路口”多元文化的氛围,在国际视野的拓展中加深对国际局势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从跨文化比较视角丰富对中华文明独特性的理解,同时意识作为新时代青年需要肩负的责任与担当





结营仪式

“欧洲文化教育国际小学分课程”结业仪式在课程学习最后一天隆重举行。本次结业仪式由朱畅教授主持,Jan Cornelis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出席。

仪式伊始,Jan Cornelis教授首先发表了结营讲话,对同学们顺利完成课业表示了祝贺,也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角度,阐述了不同大学之间学术往来与对话的意义和价值,表达了对同学们今后学习和生活的美好祝愿。


 



随后,Jan Cornelis教授、朱畅教授,带队老师汪高武教授、王潇静老师为每位同学颁发了结营证书,并为优秀论文小组、最佳演讲、优秀营员、最佳营员、优秀班长、优秀班主任、优秀助教等奖项颁发了获奖证书及奖品。颁奖结束后,两位带队老师还代表北师大文学院给外方教授及助教赠送了纪念礼。


 

 


 





才艺表演环节,同学和助教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才艺,第三组林鸽同学深情演唱歌曲《如果可以》,第一组同学则为大家带来了充满活力的集体手势舞《一起向未来》,助教张玉婷老师紧接着表演了一段灵动翩然的独舞,第六组王慧淼同学随后带来了一首经典英文歌曲《Someone Like You》,第四组同学通过诗朗诵《The Year》表达了对过去一年的回顾与对未来的期待,助教沈月张玉婷老师合唱了温馨美好的《一路生花》,第五组带来了轻快动感的歌曲《Lemon Tree》,第二组同学则为大家真挚演绎了经典合唱曲目《友谊地久天长》。会场氛围轻松愉悦,情感真挚流露,展现了师生之间深厚的默契与情谊,给这次难忘的比利时之旅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一程学海漫漫行,心随文化共翱翔;此间岁月铭心底,终成记忆长流光。为期两周的“欧洲文化教育国际小学分课程”顺利落幕,同学们对这段国际课程班的学习经历充满感恩,并立志在未来不断探索进步,与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师生保持紧密联系,持续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历史展开交流与对话。

(文学院外事办公室供稿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通信地址:北京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