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组织师生赴雄安新区、白洋淀开展红色主题文化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 2017-07-11
为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增强学院师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2017年7月7日,在“七七事变”爆发八十周年之际,文学院组织部分教师和学生党员骨干30余人到雄安新区和白洋淀,重温抗战历史,缅怀革命先烈,感受新区建设,开展红色主题文化实践活动。 上午9点,师生一行到达素有“华北明珠”之称的安新县白洋淀,通过对白洋淀的实地考察,大家对白洋淀这片红色的土地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白洋淀以水闻名,共由140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40多万亩,水道纵横交错。在那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日子,面对日本侵略者的“三光”政策,白洋淀人民没有丝毫屈服,而是充分利用白洋淀特有的地理优势,“天当被,地做床,芦苇是屏障。”巧妙地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游击战,出奇制胜。穿行在芦苇荡中,师生不禁感叹白洋淀人民的智慧与果敢,确实如文学家、白洋淀派创始人孙犁笔下所写的:“我遥望着那漫天的芦苇,我知道那是一个大帐幕,力量将从其中升起。”这便是人民的力量。 接着参观抗战雁翎队纪念馆,重温《小兵张嘎》、《新儿女英雄传》等精彩影片情景。位于白洋淀文化苑内的雁翎队纪念馆,占地面积为1666平方米,有260多幅珍贵历史图片和100多件实物,是抗日战争时期军民浴血奋战、抗击敌人的见证。雁翎队纪念馆设有序厅、全面抗战的爆发与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侵华日军在白洋淀的暴行、雁翎队与水上游击战、喜迎抗日战争的胜利、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雁翎精神、影视厅等多个展示厅。通过大量历史照片、文字、图表等文献资料和实物,真实地再现了雁翎队从成立到抗战胜利的光辉历程。 师生们一边细致参观、一边拍照记录当年珍贵的文献资料。通过展馆详实、生动的史料介绍,大家对于革命年代,活跃在白洋淀的抗日武装雁翎队有了深刻印象。他们时而化装成渔民,巧端敌人岗楼;时而出没在敌人运送物资的航线上,截获军火物资;时而深入敌人的心脏,为民除掉通敌的汉奸;时而头顶荷叶,嘴衔苇管,隐蔽芦苇丛中,伏击敌人保运船。难怪当地民谣这样赞颂这支队伍“雁翎队是神兵,来无影去无踪。千顷苇塘摆战场,抬杆专打鬼子兵。”而在雁翎队身上所体现的敢于斗争、机智灵活的雁翎精神,不仅激励着革命时代的仁人志士,也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 吃过午饭稍作休息后,在白洋淀文化苑的嘎子村中,师生一行又观看了水上模仿打保运船、端炮楼等抗战历史场景的还原表演,欣赏和参与放鱼鹰、打野鸭、撒旋网、扣花罩、下丝网、倒虾蒌、下密封等充满了民俗特色的活动。还走访了一些当地村民,了解雄安新区建设情况。之后还观看了户外实景情景剧《嘎子印象》。该剧以白洋淀雁翎队水上伏击日本鬼子为背景,以小兵张嘎、罗金宝等《小兵张嘎》电影中的人物为主,设计了除汉奸、端岗楼、打伏击等情节,让人在夸张轻松的剧情中感受人民的智慧正义与敌人的丑恶愚蠢。 伴随着荷花塘边夕阳西下,一整天的红色文化之旅也接近了尾声。师生们意犹未尽的回味、分享着一天的见闻。通过实地走访、游览,我们重温了在白洋淀这片热土上革命先烈曲折悲壮的革命历程,见证了这片热土上已经发生的可喜变化,更可以预见作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雄安新区建设将为这片热土带来的时代巨变。我们也将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贡献属于我们北师大中文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