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丛书出版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 2021-12-17




  2021年12月11日,“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回顾与前瞻——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丛书出版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成功召开。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丛书”共10卷,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洪涛教授主编,汇聚国内外相关领域学术10多位专家学者之力,历时多年完成。它是一套对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总体状况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研究的丛书,也是对这一领域学术成果的一次集中检视。该丛书被列入国家“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得到2019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由江西教育出版社2020年出版。

 

 

为祝贺丛书出版,进一步总结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经验,促进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水平的全面提升,推动新时代中国当代文学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文学专委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中心、江西教育出版社四家机构联合主办了这次会议。来自中宣部文艺局、人民日报社、中国作协外联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教育出版社等单位的领导出席了开幕式,来自18所海内外大学的20位学者通过线上方式在会议上发言。

 

 

  会议开幕式由刘洪涛教授主持。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彭云在委托致辞中,向丛书的出版表示祝贺,充分肯定了北师大文学院在推进中国文化、文学海外传播及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他指出,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虽然成就巨大,但总体上仍不理想,需要有更多有前瞻性、有建树的研究,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规律,增强问题导向,在内容、规划、渠道、思路、方法等层面提出可供指导的策略和建议,让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的运作更加具有国际性、专业性。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和中国作协外联部副主任郑磊,都高度评价丛书的出版,认为丛书既讲成绩也分析问题,规模大,视野开阔,是一项标志性成果。中国作协外联部副主任蒋好书介绍了作协近年来在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方面所做的大量实务性工作,有许多新思路、新举措,希望学者也能积极参与其中。江西教育出版社社长廖晓勇认为,丛书兼具时代性、学术性、系统性、可读性,是首部全面准确反映中国当代文化海外传播情况的丛书,对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具有很好的现实指导意义。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曹顺庆指出,中国当代文学的全球传播是国家重要需求、学者重要使命、学术前沿问题,丛书顺应大势、担负起重要的使命。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理事王立军介绍了丛书产生的背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国际化成就以及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文学专委会的宗旨与近期工作,感谢各方对丛书出版的大力支持。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姚建彬指出该丛书是国内迄今为止第一套、规模最大的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丛书,必将推动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理论探索与实践引领。

  开幕式之后,会议安排了两场主旨发言、两场专题发言。学者们围绕“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丛书”的出版,以及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如何再出发,发表了许多精彩的意见。

  在第一场主旨发言中,刘洪涛以《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再出发》为题,指出中国当代文学文学海外异文化空间遭遇的文化异质性、意识形态异质性和世界文学空间边缘不利位置的三重挑战,提出的应对策略是加强海外传播全员要素的研究,以及作为一种创造性、竞争性、引导性的文化力量进行研究。美国杜克大学刘康在题为《从区域研究到后殖民批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美国态势》的发言中,指出美国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同时性(contemporaneity)”研究,作为解决之道。山东师范大学姜智芹在《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的若干关键性议题》发言中,结合“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丛书”,探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在国外的评论与研究、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之于中国形象塑造、当代文学海外声誉这四位一体的互动关系。

  在第二场主旨发言中,北京外国语大学何明星在《怎样研究和评估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的传播和影响》发言中,对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效果评估,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认为其研究重心从关注作家创作转向关注读者阅读,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是大数据背景下的一场革命性运动。苏州大学季进的《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从文学形象到文化工程》发言,归纳了当下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的三种思路,对其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反思。他提出许多有启发性的研究策略,如建立动态的整体观察视角,致力于推进世界文学格局下的多元对话,追踪传播背后深层的体制根源,展开文献学研究、总体性研究和对策性研究等。北京大学张冰的《世界文学共同体与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发言,以中国当代文学在俄罗斯的传播为例,探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如何融入在地文化,建构世界文学共同体的问题。主持和评议6位主旨发言的季进、宁明、张冰、石嵩四位教授,都是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领域卓有成就的学者,他们言简意赅的精当点评呈现了主旨发言的亮点。

  下午二场13位学者的专题发言同样精彩纷呈。北京师范大学吕黎分析了世界、星球、海外三种空间概念的内涵,为从命运共同体角度重新思考当代中国文学海外传播,提供了非常有启发性的意见。中央民族大学石嵩对“中国电影”走出国门后的被阐发和变异,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其可以作为一种方法,为反思全球语境下的中国电影开拓一个全新的思考面向。北京师范大学刘江凯认为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对传统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特定时间和地域”发起了全面的对话与挑战。

  其他两场专题发言的学者,更多聚焦个案,从特定的角度,以实证的方法,对对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从中提炼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山东大学宁明和中国政法大学谢丹凌聚焦中国当代小说家与女性小说海外译介与接受的状况,中国消防救援学院郝琳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刘燕聚焦当代诗歌及郑敏诗在海外的译介与传播。云南大学崔晓月聚焦当代戏剧翻译,上海戏剧学院翟月琴和湖南大学刘莹聚焦海外汉学家。上海外国语大学耿强讨论了翻译的隐喻与富语境文化沟通。上海外国语大学郑晔研究了中国外文局主办的英文杂志《中国文学》在当代文学外译方面的实践,崔艳秋则分析了美国书评杂志《出版人周刊》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范式。

  闭幕式由姚建彬教授主持,刘洪涛教授做学术总结。刘洪涛教授首先感谢与会领导、嘉宾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参与。他认为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是中国文化力量在域外的一种投射,是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一环,更是在后疫情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繁荣发展的一剂良方。与会专家学者通过一天的深入研讨,总结70多年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经验,为未来更有效地推动海外传播及其研究,提供了许多重要成果。他呼吁应该以“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丛书”的出版为契机,再次出发,以更高远的战略眼光,更强烈的现实关怀,更自觉的国家意识,从各自的研究方向出发,为中国文学与文化“走出去”贡献自己的力量。

  会议闭幕之后,召开了一场研究生论坛,论坛由杨明晨博士主持,9位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在读硕博研究生,围绕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相关课题进行了研讨,展现了研究生学术研究的热情和风采。

此次会议受到重要媒体的关注。光明日报客户端以“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丛书出版学术研讨会举办”为题、人民日报海外网以“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回顾与前瞻”为题、新华社客户端北京频道以“北师大举办研讨会,聚焦中国当代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为题,对此次会议进行了比较充分的报道。《文艺报》《中国社会科学报》还将对会议做深度报道。

(文/班皓阳)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通信地址:北京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