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加强京冀高校合作,共建非遗人才基地”专题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 2024-01-05


2023年12月25日至26日,由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北师大非遗中心”)、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项目“文化遗产与文化传播”、河北大学燕赵文化高等研究院、河北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河北大学燕赵文化高等研究院承办的“加强京冀高校合作,共建非遗人才基地”专题研讨会在河北大学成功召开。来自各主办单位的近40名师生参与了本次研讨会及随后的联合田野调查。

12月25日,来自各主办单位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加强京冀高校合作,共建非遗人才基地”的主题,分别就建设非遗人才基地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深度合作机制以及人才培养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研讨会由河北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河北大学燕赵文化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宋少俊主持。



河北大学燕赵文化高等研究院宋少俊副院长主持会议


河北大学副校长、河北大学燕赵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项目“文化遗产与文化传播”负责人过常宝在线发表致辞。他指出,近年来国家不断强化非遗保护战略、强调非遗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在京津冀发展战略持续深化的大背景下,各方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助力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河北大学将进一步推动与北师大非遗中心共建非遗人才基地的工作,力求产出更多实质性成果。



过常宝教授线上致辞



研讨会现场


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北师大非遗中心主任杨利慧指出,此次研讨会以及持续两天的联合田野调查,是在国家不断强化非遗保护战略、强调非遗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及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持续深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是各方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助力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强京冀非遗的区域保护协同机制、培育专业人才、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均具有重要意义。她表示,近年来北师大非遗中心不断加强与河北大学燕赵文化高等研究院以及文学院的合作,各方在涉及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诸多领域展开了一系列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取得了明显成效。未来各方可在联合开展京冀两地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田野调查和研究,共建非遗人才基地,培养适应国家需求的、具有专业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等方面持续合作,从而在深化校际交流,推进京冀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调查与研究,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北师大文学院教授、民间文学研究所所长、北师大非遗中心研究员万建中认为,尽管目前许多高校已开始招收非遗专业的硕博生,但非遗学科建设存在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设置不完善等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跨学科、跨院校的合作,而北师大与河北大学的合作正是一次发挥彼此优势、整合资源以完善非遗学科建设的机会。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北师大非遗中心秘书长康丽提出,要在大遗产观下建立学术共同体与跨学科、校际合作的机制;需创设人才自我培育的环境,增进年轻梯队之间的交流。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北师大非遗中心研究员彭牧以自身研究为例,指出过去的研究更多停留在“点”的层面,而今后可以拓展至“线”甚至是“面”。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北师大非遗中心研究员杜博思(Thomas Dubois)指出,当前社会缺乏对于非遗的深入理解和认可,非遗的学科建设有待完善,这恰巧可以成为下一步发展的突破口。


  


 

北师大相关专家学者发言


原河北大学副校长、文学院教授李金善指出目前非遗专业以研究生教育为主,未来应加强本科生教育,健全非遗高等教育培养体系。河北大学文学院院长、燕赵文化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文学院教授陈双新将本次座谈会的主题总结为“合作”和“人才”两个关键词,希望通过此次调研,共同探索出非遗人才培养的良性模式。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刘金柱结合近期的研究提出,“运河宴”可串联运河沿线非遗,更好地实现整体性保护。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阎浩岗介绍了自己在红色文化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并表示他可以为非遗田野调查提供资源和助力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杜浩以故宫文化圈研究课题和保定宴为例介绍了京津冀在文化上的密切联系以及非遗赋能传统产业的运作机制和实际意义。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梁松涛向与会学者介绍了其带领的团队如何从史学角度非遗研究。


  
  

河北大学相关专家学者发言


12月25下午,与会师生对保定宴饮食博物馆进行了联合调研。保定宴饮食博物馆以“直隶官府菜”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以“了解保定,从饮食开始”为主题。博物馆展示一方面将保定的历史文化渗透在餐饮消费的过程中,打造具有文化价值的商业模式,让保定城厚重的文化底蕴为旅游发展赋能;另一方面则以沉浸式场景化的游览体验感塑造非遗老字号小吃档口,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了解非遗技艺的动态过程。调研人员在此了解到保定城与保定宴的历史故事,考察了非遗在当下的创新发展路径。



保定宴饮食博物馆调研


12月26日,各主办方师生在沧州联合开展了田野调查。

调查的第一站是沧州大化工业遗存文化区。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推进,沧州将工业遗址融合时代特色和文化底蕴进行改造。升级后的沧州大化工业遗存文化区集工业流程科普、文创展示、儿童娱乐、酒店设施于一体,融合工业文明与现代艺术,实现了工业遗产的活态利用和现代展示。在园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调查团队聆听讲解,实地观察,也探讨如何将工业遗产与该文化区进行融合。



调查沧州大化工业遗存文化区


随后,师生们来到本次调研的第二站——沧州志海武馆。在这里,调查团队访谈了劈挂拳河北省省级非遗传承人、全国武术冠军、沧州志海武术馆馆长王志海先生,了解了劈挂拳产生、发展和流变的过程及相关传承谱系。河北沧州一带历来有着习武的民间传统,形成了众多门派,并遵循严格的传授制度。如今,武术的功能发生了转变,它不仅在于攻击防御,更重要的是强身健体。由此,沧州武术的传承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沧州志海武馆向我们展示了一条适应现代生活和市场化经济的传承道路。武馆以招收徒弟和学生的方式,既延续过去的师徒传承制度,又通过开班教学、培养特长的方式普及武术拳法,获得经济收益,传承历史悠久的沧州武术。


 

调查沧州志海武馆


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是本次调研的最后一站。该展示馆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运河非遗馆,汇聚沿河八省市非遗精华,共呈现列入教科文组织代表作名录的非遗项目19项、国家级非遗项目370项、省级非遗项目103项、市级非遗项目30项;多媒体非遗展项约500项。场馆集文物展示、主题研究和沉浸体验于一体,彰显出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并让参观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璀璨的民间文化。



调研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为期两天的专题研讨会和联合田野调查,进一步推动了北师大与河北大学的校际合作,建立了京冀高校合作的新模式,并切实深化了京冀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人才培养与整体调查研究。

(文/杜雨倩 图/周海、李欣然)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通信地址:北京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