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方案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教学 » 培养方案

文学院本科教学课程建设(2007年版)

发布时间: 2008-04-28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为了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适应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的要求,文学院多年来一贯重视更新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为此采取了多项具体措施以促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1.建设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体系

  文学院的本科课程有一个突出的特色,就是非常注重设置代表本学科基本特性的课程。在历年的教学计划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古代汉语》、《新闻采访》、《传播学名著导读》等课程被列为必修的学科基础课程。这十数门课程就是凸显两个本科专业学科基础特色、基本特性的主干课程,也是两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教学资源。由于长期坚持学科基础课程体系的稳定与发展,从而保持北师大汉语言文学、传播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稳定与发展,学科课程的继承性、稳定性凸显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生命力。

  围绕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设置知识密度大、前沿性、实用性突出的课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方向课中,既有《训诂学》《语言学名著导读》 、 《文艺心理学》 、 《中国古典文献学》等传统人文特性较强的研究型课程,也有《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 《言语交际语言学》 、 《影视文学研究》 、 《中国当代文学热点》 、 《港台文学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等面向时代、具有一定实践性特点的课程,这样的课程安排,有利于培育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

2.课程大纲建设

  文学院组织全体教师编写完成汉语言文学专业80余门课程(相关学科基础课程、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传播学专业40余门课程(相关学科基础课程、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大纲对每一门课程的基本属性做了详尽的描述。其中包括严格界定课程的中文名称、英文名称、课程编号、课程类别、学分数、学时数以及适用专业。准确描述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准确描述教学内容各个章节的学时分配、主要内容提示、教学要求提示、重点难点比例,以及其他教学环节的设计。课程大纲还给学生列出相关课程的教材与学习资源,并提出先修课的要求以及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明确考核方式。从而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把握课程属性,科学 地 进行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也能够对于所学课程有更加深入细致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响应教师的教学活动,在与教师的互动当中完成课程学习,达到教学目的。

3.修定教学计划

  为了适应北京师范大学建设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发展规划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特色等需要,文学院根据学校的要求,从 2003 年起开始修订教学计划。

  修订以“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因材施教、体现特色”为指导思想,力求达到:1 、树立人才为社会服务的观念,体现中文学科人才培养的时代性;2 、树立人才素质协调全面发展的观念,体现中文学科人才培养的全面性;3 、树立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观念,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4 、树立因材施教的培养观念,体现弹性学习的教学体系。

  修订后的文学院课程分“学校-院系-专业”三层次设计“层次-模块式”课程结构体系。具体结构体系是:学校平台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院级平台课程,包括相关学科基础课、本学科基础课;专业平台课程,包括语言类专业方向课、文学类专业方向课。总体上看,文学院课程的设置既保持了百年中文的传统强项和优势,同时也反映了时代发展趋势和学科前沿,课程从质到量,均能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也能充分满足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较为科学合理。

4.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提升整体课程质量

表:2004-2007年文学院建设本科生精品课程一览表

 

 

课程名称

负责人

等级

文学概论

王一川

2004年国家级、北京市精品课程

古代汉语

王宁

2006年国家级、北京市精品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史

郭英德

2005年北京市精品课程


 


5.教改立项促进教学研究

5.1. 教育教学建设与改革立项

  积极组织教师申报、参与课程教学建设改革项目,把握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的新动态。
 
表:2005-2007年文学院教育教学建设与改革立项情况一览表

 

等级

项目名称

项目

负责人

年度

国家级

创意人才培养实验区

王一川

2007

国家级

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免费师范生)特色专业建设

张健

2007

北京市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工程

郭英德

2006

北京市

励耘优秀人才培养行动计划

王一川

2005

校级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建设

郭英德

2007

校级

免费师范生学科教学课程建设

闫苹

2007

校级

免费教育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改革与基地建设

张燕玲

2007

校级

传播学专业开放式实习基地建设模式研究

于翠玲

2007

校级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学位本科生)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特色建设

康震

2007

校级

中国现代文学原著精读 (精品课程)

邹红

2007

校级

媒介与大众文化( 精品课程

蒋原伦

2007

校级

基于创新的传播学专业建设与教学研究

蒋原伦

2006

校级

《纪录片赏析与大学生DV创作》教与学双向拓展研究

王长潇

2006

校级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基础课程的建设与改革

康震

2006

校级

比较文学概论双语教学

姚建彬

2006

校级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人才基地建设

张健

2006

 


5. 2 . 教育教学建设与改革 成果屡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

表:2001 -2005 年文学院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情况一览表 

 

 

国家级一等奖

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创建与实践

钟敬文 (排名第一)

国家级一等奖

创新教师教育模式,构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

张健(排名第二)

国家级一等奖

励耘实验班大理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张健(排名第五)

国家级 二等奖

传统文化常识的传授及解疑

启功(排名第一)

国家级二等奖

北京市一等奖

整体构建多层面中国古代文学史系列教材

郭预衡(排名第一)

国家级二等奖

北京市一等奖

文艺学人才培养模式更新与学科建设

童庆炳(排名第一)

北京市一等奖

实施教学监控,提高教学质量

张健(排名第一)

北京市一等奖

面向 21 世纪,中文系教改跨世纪行动

李正荣(排名第一)

北京市一等奖

文艺学人才培养模式更新与学科建设

王一川(排名第一)

北京市一等奖

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

王宁(排名第一)

北京市二等奖

在双向拓展中更新文学理论课程体系

童庆炳(排名第一)

北京市二等奖

汉字构形学理论建设、课程开发与人才培养

王宁(排名第一)

北京市二等奖

巩固专业基础,完善课程体系——中国现代文学课群建设

刘勇(排名第一)

北京市二等奖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人才基地建设

李正荣(排名第一)


6. 加强教材建设、完善教材选用制度

6.1. 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的教材体系

  中文学科基础教材体系的建设,是中文基础学科优秀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编写系列优秀教材是北师大中文学科人才培养的突出特色。例如郭预衡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编》系列教材,吸取了三十年来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的新成果,突破传统教材的编写体例,填补诸多学术空白,注重探索文学史发展规律,数十年来,成为国内诸多大学中文系科的必选教材,为北师大中文基础学科人才的培养做出很大贡献。其他如《民间文学概论》、《民俗学概论》、《文学理论教程》、《训诂学原理》、《中国现代文学史》、《比较文学概论》、《东方文学简史》等教材也是所在学科最具权威性的教材之一,它们不仅成为北师大培养高质量中文学科基础人才的重要标志,也成为中国中文学科教材建设的重要标志。

6.2. 教材的建设与选用

  文学院重视本科教材的建设和选用,教学委员会组织制定《文学院专业课教材选用暂行办法》(试行),认真遴选各专业教材,特别优选反映课程建设改革与成果的高水平教材。积极组织教师编写、使用“面向21世纪”教材或国家“九五”教材。为了提高本科教学水平与质量,从2005年起,文学院组织专家学者编写、修订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材,目前正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发行。

表: 2005-2007年以来文学院组织编写的部分本科教材  

 

 

著者、主编

书目

出版社

童庆炳

《文学理论新编》(05.11出版)

北师大出版社

岑运强

《语言学基础理论》(05.3出版)

北师大出版社

周一民

《现代汉语》(06.3出版)

北师大出版社

郭英德、张海明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中、下)(08.1出版)

北师大出版社

刘勇、邹红

《中国现代文学史》(07.1出版)

北师大出版社

李国英、李运富

《古代汉语教程》(07.7出版)

北师大出版社

蒋原伦

《文学批评与文体》(06.1出版)

北师大出版社

张健

《新中国文学史》(即将出版)

北师大出版社

李山

《中国文化史》(07.2出版)

北师大出版社

刘洪涛

《比较文学》(即将出版)

北师大出版社

李正荣

《外国文学史》(即将出版)

北师大出版社

李运富

《汉字学教程》(即将出版)

北师大出版社

朱家珏

《新编大学语文》(08.1)

北师大出版社

郭预衡

《中国散文史长编》(07.12)

山西教育出版社

何乃英

《新编简明东方文学》(07.6)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文学院所编订的教材内容丰厚翔实,专业水平极高。以下的教材分别入选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精品教材 ”、 “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 ” 与“2007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立项项目”。
 

表 : 文学院入选的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精品教材

 

著者、主编

书目

出版社

伍铁平

《普通语言学概要》

高等教育出版社

 


表 : 文学院入选的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
 

著者、主编

书目

出版社

岑运强

《语言学基础理论》

北师大出版社

周一民

《现代汉语》

北师大出版社

童庆炳

《文艺心理学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一川

《文学理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杨利慧

《神话学概论》

北师大出版社

万建中

《民间文学引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宁

《古代汉语》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王泉根

《儿童文学教程》

北师大出版社

童庆炳

《<文心雕龙>专书选读》

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一川

《新编美学教程》

复旦大学出版社

 


表:文学院入选的 2007 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立项项目
 

著者、主编

书目

出版社

王一川

《西方文论史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万建中

《中国民间文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郑国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使教育成为大学知识延续和传递的纽带,以促进高等教育的 发展。文学院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措施,加强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将最具有生命力的学术思想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实现科研和教学的相辅相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将科研融合教学之中,改变过去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的信息流支配的课堂模式,积极鼓励学生和教师都参与到教学和科研中来。教师们面对面的积极培养和指导学生主动的学习,启发、管理、鼓励并指导学生,而不仅仅是传授特定的内容,师生都是主动的学习者,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1)倡导教师在课堂上采取师生互动交流的教学方法。在语言类课程上,不少教师采取交流互动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大大的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在语言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切身感知与感受,更便于切实达到教学的目的;

  (2)倡导教师在课堂上采取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方法手段。针对理论难度比较大的课程,教师们一般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从现实感性的生活出发,列举若干具有关联性的生动事例,引导学生理解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的联系,从而更好的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3)倡导教师在课后运用网络与学生加强沟通交流,进一步强化课堂教学的效果。有不少教师专门开通自己的教学博客,在博客上与学生交流教学学习心得,并共享教学科研资源。网络的沟通与交流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与有益延伸,大大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4)倡导教师在课后在指导学生从事“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与指导完成基金项目结合起来,进一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学术问题、归纳学术资源、解决学术问题的能力;

  (5)倡导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随着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的普及,学校相关硬件建设的不断完善,文学院教师中使用多媒体授课的教师比例不断上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也不断提高,许多课件已不单单是文字性材料,还包括了声音、图像、动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8. 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是促进学生直接接触学科前沿、自主获取最新知识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但由于本专业的学科特性,大多数课程必须使用中文讲授。

  本着积极稳妥、建设精品的原则,文学院优先选择基础好、条件成熟的专业课进行双语教学试验。目前使用双语讲授的课程分别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当代外国文学》课程(刘洪涛)、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社会语言学》课程(孙炜)。课程内容符合学校对课程建设的原则和目标,在课程的范围与教材的选用、执教的教师具备的条件也充分符合学校的要求。并将借助教学评估的机遇,采取措施进一步促进双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通信地址:北京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