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学术史研究”开题论证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
发布时间: 2025-04-22
2025年4月19日下午,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学术史研究”开题论证会在主楼C区5049会议室召开。北京师范大学科研院社科处处长张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周云磊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阐释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张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泉根、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继凯、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舒伟、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洁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阐释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张跣、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文艺理论与批评》主编鲁太光、《天津社会科学》主编时世平等专家学者参与论证。 图 1 “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学术史研究”会议现场 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卜师霞教授主持。张勋处长在致辞中指出,人文学科是教育强国的重要力量,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科实力雄厚。本项目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的学科优势,联合多所高校知名学者,实力雄厚。我校科研管理部门将全力支持项目攻关,保障研究顺利开展,恳请各位专家深入指导,助力学校科研创新,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服务。 图 2 卜师霞教授主持 图 3 张勋处长致辞 周云磊书记在致辞中代表学院热烈欢迎专家指导,指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近年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研究、教育部重大专项等科研立项中成绩显著。儿童文学作为特色学科,具有思想深度广、历史根基厚等特点,尤其是在青少年文学、图画书等领域影响广泛,培养了大批学者、作家及基础教育名师。他肯定了张国龙教授在创作、学术、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突出能力,以及项目组的强大阵容,学院将全力保驾护航,期待项目取得丰硕成果。 图 4 周云磊书记致辞 课题论证环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阐释学高等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会长张江主持。课题组首席专家张国龙教授作总体汇报,详细阐释了“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学术史研究”课题的研究意义。他强调建构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学术研究的谱系,既是过往中国儿童文学知识话语的形态范本,又是当下中国儿童文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学术资源。课题总体规划内容包括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学术发展纲要、理论资源研究、编纂史、批评史、学术交流史、学人研究、学术史文献集成等。 图 5 张国龙教授发言 接下来,各子课题负责人作分项汇报。李利芳教授介绍子课题“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理论资源研究”,重点从理论资源和学术思想层面梳理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学科发展脉络,系统考察理论资源的生成、演变及其对学科建设的深远影响。陈晖教授介绍子课题“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史编纂史”,聚焦不同历史时期儿童文学史的书写范式与编纂特征,深入探讨文学史编纂与学科体系建构的互动关系。林分份副教授介绍子课题“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批评史”,结合文学史、思想史等多个学科视角,全面梳理批评观念、价值标准和理论方法的演进轨迹。课题组成员陶梦真讲师代为介绍子课题“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学术交流史”,着重考察中外儿童文学理论译介、传播与对话的历史进程,探讨跨文化学术交流对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为儿童文学研究开拓国际视野。崔昕平教授介绍子课题“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学术史文献集成”,强调通过系统整理原始文献来还原学术发展的历史语境,揭示史料背后隐含的学科发展规律,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的文献基础。 图6 李利芳教授发言 图7 陈晖教授发言 图8 林分份副教授发言 图9 崔昕平教授发言 评议组专家认真审阅了开题材料,听取了开题汇报。王泉根教授指出儿童文学与中华民族的未来想象与伟大复兴密切相关,具有深厚的跨学科、跨文化背景。课题规划全面、科学,具有较强的学术性、系统性与可操作性。同时强调批评史层面要避免过度西化的问题,并关注百年之前儿童文学的中国根脉等。 图 10 王泉根教授发言 李继凯教授肯定了课题的总体规划与指导思路,指出要避免各部分研究范围的重复交叉,加强团队内外的合作,建议创办儿童文学研究刊物,推出项目的系列成果。 图 11 李继凯教授发言 舒伟教授肯定了课题研究思路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强调要关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别儿童文学创作的差异,选取重点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区分不同文体、类型的儿童文学作品及其创作背景,同时融入思想史、文化史等研究方法,更好地助力中国儿童文学研究“走出去”。 图 12 舒伟教授发言 张洁宇教授肯定了课题填补相关领域研究空白的重要意义。同时指出目前各子课题研究思路间可能存在“学术史”与“学术史研究”界限模糊的问题,认为一方面学科意识需要更加明确,另一方面要关注跨学科领域,如现当代文学、民间文学、世界文学等学科学术史的关联。 图 13 张洁宇教授发言 张莉教授认为,课题重新确认了新时代语境下儿童文学研究的内容、范畴与重要性,具有流动性、延展性的研究视角。建议进行研究时既要面向历史,也要立足当下,厘清当下语境中儿童文学创作的标准;注意探讨儿童文学中“同题”现象的跨时代沟通;关注中外儿童文学创作流变的异同;并且关注儿童文学内部文体类别的差异性等问题。 图 14 张莉教授发言 张跣教授肯定了课题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历史意识,立足学术本位而非学科本位,体现出儿童文学的交叉学科属性,建议在具体研究中平衡好“论”与“史”之间的关系,并考虑当代媒介发展对于儿童文学创作的影响。 图 15 张跣教授发言 鲁太光主编认为课题具有打通儿童文学内部各领域研究的系统性意义,对于完善儿童文学学科体系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同时,课题应更多关注不同文明间创作话语的差异,要呈现出中国儿童文学的独特文化与思维价值,揭示中国儿童文学的底层逻辑,打造具有中国标识的儿童文学学术话语,以期进一步参与全球视野的学科对话。 图 16 鲁太光主编发言 时世平主编认为课题研究领域较广,“求全”时也需考虑如何聚焦。建议突出儿童文学作为研究方向与现当代文学的区别,以及中外儿童文学的差异。此外,鉴于文献量庞大,可借用数字人文方法提升研究效率与科学性。 图 17 时世平主编发言 张江教授作评议总结,肯定了课题的科学性与系统性,认为这一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他强调,需把握好“学术史”研究的客观性、准确性与知识性要求,凸显本土儿童观与民族未来理想;要坚守民族本位,以历史唯物主义建构中国特色理论范式,避免部分西方理论的负面影响;同时应关注中国原创儿童文学审美的阶段性演进,提炼标识性概念,确保研究经得起历史检验,打造精要且具备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图 18 张江教授发言 最后,张国龙教授代表项目组进行答辩,表示将根据专家意见优化课题思路。第一,从“求全”转向“取舍”,聚焦核心问题,通过优化框架、明确分工等方法,厘清子课题间的研究边界。第二,从“阐释+研究”转向“批评性研究”,深化对学术史的理论反思,探寻中国儿童文学学术研究的底层逻辑。此外,课题组将夯实为学科建设服务的导向,视此项目为学科发展新起点,通过扎实的学术研究,推动儿童文学学科体系化生长,力求将课题打造成兼具学术深度与学科建设价值的标杆性成果。 与会专家一致同意并通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学术史研究”开题。 图 19 “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学术史研究”开题论证会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