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 鹏
发布时间: 2019-07-20
个人简介 符鹏,河南南阳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2002-2012年先后就读于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12-2019年曾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文论与思想史,英国文化研究与社会史,现实主义问题等。 联系方式 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100875 fupengwxy@bnu.edu.cn 教授课程 文学概论(本科) 当代思潮与文化批评(本科) 文学理论与思想史专题(本科) 英国文化研究导论(本科)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专题(本科) 知识分子论(从明清士大夫到五四知识分子)(本科) 文学研究方法论(硕士) 文艺学方法论(博士,合开) 学术论文 《以政治为中介的现实主义:“社会史视野”中的经验问题及其机制》,《文艺争鸣》,2025年第9期。 《辨析与阐释——社会史视野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再出发》,《中国文学研究》,2025年第1期。 《历史激荡中的组织再造——1957年前后工厂民主改革的尝试与工会论争的疑难》,《开放时代》,2023年第2期。 《进化论、虚无与人道主义的困境——重释〈伤逝〉》,《文化与诗学》,2023年第2辑。 《小说的兴起与现实主义的构成:以卢卡契、瓦特、巴赫金的探索为线索》,《新人文》,2023年第1辑。 《自我感的历史负载与时代形变——蒋子龙工业小说写作的经验起源及其观念意涵》,《文学评论》,2023年第1期。(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提名) 《政治、生活与自我感知的历史形变——重省〈铁水奔流〉作为失败之作的认识意涵》,《文艺理论与批评》,2022年第5期。[未删节版收入贺照田、何浩主编:《新解读:重思1942-1965年的文学、思想、历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23年] 《语境重构的美学意味:余光中诗歌研究的认识位置及其话语空间》,《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第118期,2021年。 《体制改造、认识转换与工会的再定位——一九五六年天津私营工业改造的历史实践及其精神意涵》,《中共党史研究》,2020年第5期。 《回向“经验”的可能方式与当代知识生产的认识论重构——从贺照田的当代人文学探索出发》,《汉语言文学研究》,2020年第2期。 《历史激荡中的组织再造:“一长制”兴替的实践构成与观念机制》,贺照田、高士明主编:《人间思想》第十一辑“作为方法的五十年代”,人间出版社,2019年。 《精神辩证法与伦理进化:鲁迅早期人道观念的内在张力》,《文化与诗学》,2019年第2辑。 《生产组织、文教实践与主人意识——1953年天津工厂的秩序重建及其精神意涵》,《中共党史研究》,2018年第5期。[收入贺照田、何浩主编:《社会·历史·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3年] 《进化与伦理:梁启超的人道观念及其张力》,《哲学与文化》,2018 年第3期。 《境况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历史构成与认识内涵》,《文艺理论与批评》,2018年第4期。 《管理科学、团体意识与爱情美学——〈沉重的翅膀〉与新时期的价值起源》,《文学评论》,2017年第4期。 《转折时代的精神现象学:重评〈沙鸥〉及其论争》,《当代电影》,2017年第7期。 《重整河山待新生:天津解放初期工厂接管的历史实践与伦理意涵》,《中共党史研究》,2017年第5期。 《现实感与问题意识:群众路线与当代文化研究的实践空间》,陶东风、周宪主编:《文化研究》,2016年第1辑。 《张载〈西铭〉与儒家宗法共同体的想象性建构——以“亲亲尊尊”的礼秩原则为视角》,《宋史研究论丛》,2015年第2辑(总第17辑)。 《再造社会主义新人尝试及其内在危机:蒋子龙小说〈赤橙黄绿青蓝紫〉中的青年问题》,《文学评论》,2015年第5期。[收入罗岗、孙晓忠编:《重返“人民文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贺照田主编:《社会·历史·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3年] 《进化论与近代人道观念的重构:以严复和康有为的人性论比较为中心》,许纪霖主编:《知识分子论丛》第13辑,2015年。 《真情实感,还是人情事理?》,《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危中之机》,《文艺理论与批评》,2014年第4期。 《阶级想象的危机与底层话语的困境:重读小说〈那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6期。[收入《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李云雷编:《“底层文学”研究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 《反抗的文化形式与阶级意识的危机:工人阶级文化再思考》,《中国图书评论》,2013年第11期。 《置身事内:历史认知的使命与文化时评的位置》,《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为什么要读柄谷行人》,《书屋》,2012年第4期。 《奢侈的符号逻辑与中产阶级想象的困境》,《中国图书评论》,2012年第10期。 《香港功夫电影中的民族主义书写——以电影〈叶问〉系列为例》,《艺术评论》,2010年第7期。 《作为方法的日本鲁迅研究——以伊藤虎丸的〈鲁迅与终末论〉为中心》,《文化与诗学》,2009年第2辑(总第9辑)。 《责任的重负——哈姆雷特的伦理困境》,《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学术书评与综述 《置身事内的艺术批评》,《读书》,2016年第3期。 《理论研究的历史想象力》,《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10期。 《当代中国文学社会学研究的知识空间与思想视域》,《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第5期。 《何谓中间物?哪一种进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3期。 《“作为思想资源的五十年代”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共党史研究》,2019年第11期。 学术著作 《新解读:重思1942-1965年的文学、思想、历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23年。(合著) 《社会·历史·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3年。(合著) 《人文知识思想再出发是否必要,如何可能?》,(台湾)唐山出版社,2019年。(合著) 《当代大众文化价值观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2014年。(合著) 参撰教材 《文艺美学》第4章“文学美及其社会文化意味”,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 《人与文化》第7章“文化的民主化及其现代革命”,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文学社会学新编》第4章“经验实证的‘文学社会学’”、第5章“理论批判的‘文学社会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中国现代文论新编》第5章“时代、革命与文学”、第7章“革命化:从作者到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译文 马尔库塞:《作为现实形式的艺术》,《文化与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辑。 布尔迪厄:《权力场中的文学场》,《文学社会学新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研究课题(主持) 《周扬对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贡献(1949—1966)》子课题“周扬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阐释和构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 《二十世纪中国的思想话语与文学生产的互动关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优秀青年创新团队项目。 《中国现实主义的当代探索形态与话语分析研究》子课题“现实主义的批评话语与当代现实主义传统的影响和转化”,教育部人文科学研究基地重大课题。 《英国文化研究早期理论论争》(1956-1979),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新时期的价值起源及其文学表征难题——蒋子龙工业题材小说研究》,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基金项目。 《进化论与鲁迅人道主义思想的危机》,北京市教委社科计划一般课题。 教学科研奖励 北京师范大学彭年杰出青年教师奖(2025) 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优秀教育实习工作者(2024) 北京师范大学第六届最受研究生欢迎的十佳教师(2023) 仲英青年学者(2023) 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新生导师(2022-2023) 北京师范大学优秀辅导员(2022) 第十二届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最佳现场展示奖、最佳教学反思奖(2021) 北京师范大学第十七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2021) 北京师范大学优秀辅导员(2021) 士恒青年学者(201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