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跨文化的阐释:社会、文化、语言、风俗——2018年“跨文化研究”系列讲座开讲

发布时间: 2018-07-06


 

2018628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第四届“跨文化研究”系列讲座在北京师范大学前主楼C5043室拉开了帷幕。本次讲座分为两场,分别由奥地利汉学家、中国人民大学雷立柏(Leopold Leeb)教授和国际知名比较政治学家、行政学家董礼胜教授主讲。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院长董晓萍教授和副院长李正荣教授主持,来自北师大和在京院校、地方高校的近50位教师与博、硕研究生参加听讲。

 

 

    雷立柏(Leopold Leeb)教授曾在奥地利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师从汤一介先生,是德语、拉丁语、古希伯来语和古希腊语的翻译家和教学专家,也是古典语文学家和欧洲中世纪文学研究专家。雷教授讲座的题目是《西方传入中国的概念:词语、思想、历史》,他具有跨文化视野,使用语源学方法,通过个案,分析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历史及其背后的文化交流和思想。“母语”、“母校”这一拟人化、女性化的表达方式,与西方译词相关,又在中国现代社会衍生。“传统美德”的词汇有中国文化基础,但也可能是日本自创汉语词汇传入中国。“纯洁性”一词, 有古希伯来语的词源而现代中国也有“保护汉语的纯洁性”的提法。“逻辑”的概念,由亚里士多德首创,他还是西方逻辑学之父,在中国,翻译这个概念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中国也有自己的相关知识,但缺乏西方的“学”,这其中的原因可以探讨。雷教授激励大家学习拉丁语、古希腊语和古希伯来语,从本源上了解西方文化,把跨文化的研究向前推进。李正荣副院长点评说,“我们现在所说的词语都有一个历史的来源,知道其历史,有利于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承。”

 

 

董礼胜教授主讲的题目是《西方社会文化背景下行政学思想变迁——兼谈中西比较的二、三问题》。董礼胜教授在比利时取得博士学位,是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玛丽·居里教授级研究员,国际行政院校联合会皮埃尔·德·塞勒最佳论文奖获得者,长期在欧洲高校和科研机构长期从事科学研究。他以近期学术专著《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评析(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野与整合)》为基础,对西方公共行政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内涵做出创新阐释,提出了公共行政理论发展历程中的钟摆理论模型,即揭示西方公共行政理论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种理性取向中呈现钟摆运动。公共行政体系在两种理性中的整合统一是其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他的研究成果在行政学理论上有重要突破。董教授有在演讲之余,也对国内研究生的科研训练提出建议,包括对学科理论来源的独立思考、建立问题意识、了解学术写作与一般写作的区别和掌握科学论文的表述规范等。他的阐述理论严整,逻辑深入、概念明晰,充分把握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特点娓娓道来,使听讲的研究生们大开眼界、十分受用。

董晓萍院长在点评中强调,政治学也好,行政学也好,都属于研究意识形态学的学问。跨文化学离不开意识形态学,当然在中国从事跨文化学的研究,还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问题,也了解国际前沿学术的发展,而不是简单地跨来跨去。董礼胜教授的精彩教学给我们留下很多思考,他的许多见解与雷立柏教授有异曲同工之妙。

 

 

跨文化学讲座围绕“社会、文化、语言和风俗”展开,两位学者都在各自领域里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提炼问题有针对性,加上外语优势,激发了研究生们投入跨文化学习的浓厚兴趣。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北师大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的全体师生参加了听讲,校外到会者主要来自北京联合大学、海淀教育科学研究院、香港师范学院和福建龙岩学院等14个院校,分布于民俗学、中国民间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艺术学、新闻与传播、汉语国际教育、外国语言文学、地理信息系统等17个专业。研究生们纷纷发言,向两位专家踊跃提问,把教室变成了一个跨文化学交流的平台。(撰文/ 李亚妮)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通信地址:北京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