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寿桐教授“汉语新文学与文化传统”系列讲座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 2018-06-11
2018年5月16日至5月25日,澳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澳门大学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朱寿桐应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沈庆利教授邀请,为北师大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等专业的同学们带来了以“汉语新文学与文化传统”为主题的六场系列讲座,受到北师大师生的热烈欢迎。 朱寿桐教授的讲座围绕“中国新文学的提出与实现”、“汉语新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精神联系”、“中国传统小说的心理描写中国古代文学的意象传统”、“现代作家的绅士风度与传统文人的精神风范”、“中国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道德感比较”等六个具体话题展开,在每场讲座的结尾,朱寿桐教授都与在场的同学们进行了深入互动。在首场讲座“‘汉语新文学’的提出与实践”中,朱寿桐教授从“汉语新文学”的概念提出讲起,谈到了这一概念界定对于规范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的意义,同时廓清汉语新文学、中国新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等概念,并进一步解释了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为接下来五场讲座中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释。第二场讲座“汉语新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精神联系”则将侧重放在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联系的梳理上,朱寿桐教授谈到,虽然中国现代文学通常被认为是反抗传统文学的结构,但是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建设中,很多传统文学的审美精神、文化精神和文学因素、艺术因素都渗透其中,并因此使中国现代文学能够长期保有“中国性”,其中,中国式的审美以及道德思维则是关键的因素。 在第三、第四场讲座中,朱寿桐教授从中国传统文人与文化的角度分别对中国传统小说的心理描写和中国古代文学的意象传统,以及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与文学呈现对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学创作及相应生命体验进行了多层面的阐释。中国传统小说的心理描写常常被人们忽略,朱寿桐教授针对这一问题结合《红楼梦》等经典小说文本,将宝钗初见通灵宝玉时的言行进行心理分析,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小说中心理描写的巧妙与精彩。此外,朱寿桐教授还将中国古代文学中锤炼出的如落日、黄昏、白云等意象与中国古代文人的生命体验和人生认知联系起来,并在下一讲中结合古代文人生活方式在诗文中的具体体现对一些臆测性假说进行匡正,为同学们解读古代文学、理解古代文人生活提供了一种有参考价值的方法。 在最后两讲中,朱寿桐教授从个人化的“绅士风度”和集体化的“道德感”两个侧面在现代与传统文化的对比中进行了具体阐释。中国现代作家的绅士风度兼受中国传统文人的诗酒风流的精神风范以及西方绅士文明影响,在与传统和西方保持一定的精神联系的同时,徐志摩等具有绅士风度现代作家也表现出了有原则的区别所在,朱寿桐教授具体分析“新月派”作家的文学作品和相关文学主张,为现代文学史上这一特殊的文学团体找寻恰当的文学定位。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道德感比较”的问题时,朱寿桐教授谈到,相比于日常生活中与传统礼教相关的道德,文学中的道德更接近于人性的常态,而现代文学中的道德感比传统文学中更少礼教的影响,愈发突出了人性之美。此外,朱寿桐教授还在谈到汉语新文学中的道德和道德危机时,着重从人性的角度指出了五四文学以来就存在的“公德”与“私德”的对立,并从中西对比的角度指出了中国作家在刻画人性上表现出的不足。 朱寿桐教授的六场讲座皆围绕汉语新文学和文化传统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展开,以丰富的案例对中国现代文学本身蕴含的传统文学因素进行挖掘,在改变既有文学史对现代文学进行价值判定中常常表现出的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式的同时,朱寿桐教授突出了汉语新文学内在的弥合性,通过古今之间的对话,对汉语新文学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共同体”特征进行了内在阐释。沈庆利教授谈到,长期以来,朱寿桐教授一直关注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整体性与规范性建设,他理清了汉语新文学的来龙去脉,这种做法首先让人感受到一种“五四”情怀,其次也展现了一种整合海内外的学术意识和开阔的学术视野,实现了超国家、超民族思维与典型的中国思维的结合。 5月25日16时,在特邀主持首都师范大学艾尤副教授的主持下,朱寿桐教授“汉语新文学与文化传统”系列讲座圆满结束。 (本系列讲座受北师大国际交流处“海外引智项目”资助,项目批准号 (C2018009),项目负责人沈庆利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