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古代汉语教师团队获教育部表彰
发布时间: 2018-03-07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首批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名单,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教师团队榜上有名。以下全文转载教育部网站对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教师团队的专题报道。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这正是王宁教授所带领的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教师团队的一贯追求与核心使命。 团队具有百余年的学术传承,最早可以追溯到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国文类(文学院的前身)开设的汉语、汉字课程。同时,它也是章黄学派在现代中国的重要继承者。章太炎、黄侃先生是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和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驱,他们提倡用传统文化凝聚民族情感,“用国粹激动种性,鼓舞爱国的热肠”。团队秉赋了这一代代相传的师承与教育理想,形成了独特的学科传统,那就是以中国语言文字学和古代典籍为核心,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为中国的文化建设竭诚奉献——这一理想,既是他们百年来传承不息的“初心”,也是他们当下积极实践的“使命”。在这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和学术传承中,在王宁先生几十年坚持不懈的追求和建设下,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研究所形成了一支具有高度的凝聚力与强烈的使命感的教师团队,在教书育人、科研创新、社会服务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立德树人,勇于突破,积极开拓教学的理念创新与方法创新 王宁团队以中国语言文字学为核心,坚持通识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辅学教育相结合,开设了多门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涵盖了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语法学、汉语史的全部领域,涉及《论语》《孟子》《左传》《诗经》《周易》《礼记》《老子》《庄子》《说文解字》《尔雅》等文化经典,建立起以语言文字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教学体系。团队注重教学研究,积极地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他们主持了多项教学改革项目,不断开拓教学的理念创新与方法创新。为了培养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后继人才,王宁先生主持了“传薪章黄”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建立起从本科到博士的一贯性培养模式。汉语音韵学历来称为的“绝学”,难教难懂,王宁先生带领五位青年教师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相长的模式,彻底解决了这一教学难题,《汉语音韵学》被评为北师大研究生课程特等奖。王宁先生带领团队开设了一系列的文理交叉课程,将传统文化与信息科学相结合,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跨学科的文理交叉高端人才。李国英教授主持的中华字库项目规模宏大,他将项目建设、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充分结合,主持的“项目驱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项目获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此外,在王宁先生的带领下,团队中的青年教师也积极尝试教学的研究与创新,他们承担了各种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四书》精读、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文化原典研读等课程被评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改示范课程,展现出昂扬进取、蓬勃向上的团队气质。 正是在这不懈的额努力下,他们的教学质量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取得了极好的教学效果。该团队被评为全国示范性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编写本科、自考的《古代汉语》教材,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经典教材奖,王宁先生曾带领团队成员多次为全国的古代汉语教师进行教学示范。王宁团队的成员多次荣获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的教学奖励,曾获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师范大学教书育人模范党员教师、京师英才、励耘青年教师奖等荣誉。该团队的青年教师专注教学、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其中1人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3人获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4人获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1人获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并获得各种教学单项奖与校级教学奖励。 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实现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理论化、科学化、现代化 作为以传统继承为主要特色的学科,王宁团队提出 “师古而不复古,坚守而不保守”的继承原则,大力推进中国语言文字学的现代发展,使传统语言文字学在继承的基础上与现代接轨。团队在王宁先生带领下,科研实力雄厚,科研成果突出。在汉字学、汉语词源学、训诂学、“说文”学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团队带头人王宁先生和她的老师陆宗达先生,为传统训诂学在新时代的复兴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们的《训诂简论》《训诂方法论》《训诂与训诂学》《训诂学原理》等代表着现代训诂学的发展和成熟。在汉字学领域,团队创建了汉字构形学理论,王宁先生开创的这一理论是汉字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成果,她的《汉字构形学导论》是汉字构形学理论发展的标志,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该书已有韩文译本出版,俄语译本正在翻译之中。在构形学理论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完成《小篆形声字研究》(李国英教授)、《隋唐五代碑志楷书构形系统研究》(齐元涛教授)、《宋代雕版楷书构形系统研究》(王立军教授)和《汉字构形属性历时演变的量化研究》(周晓文教授),使汉字构形学臻于完善。团队主办的集刊《民俗典籍文字研究》《励耘学刊》(语言卷)分别通过评估进入CSSCI集刊,做到了在研究成果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改变旧文科面貌,更新研究手段,保持研究特色,提高研究质量。 王宁团队重视传统学科面向社会、面向现代化的应用。学科点密切关注国家文化发展,在汉字的规范、古汉字国际编码、信息处理用汉字部件规范等汉应用领域,成果显著,影响深远。 近五年,团队共承担各类课题48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4项、省部级重大项目6项,国家及省部级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4项。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18项。为国家提供咨询报告多项。仅“中华字库”工程的项目包“版刻楷体字书文字整理”科研经费达2000余万,这种科研项目的体量在人文社会科学中是极少的。 在汉字规范研究与中文信息处理方面,王宁先生带领团队三位教师与教育部语信司和国家语委共同完成由国务院公布实施的《通用规范汉字表》,解决国家重大语言文字需求。团队主持完成“中华大字符集创建工程”,承担了文化部重点工程“中国博物馆知识内容文本策划”。李国英教授和周晓文教授多次代表中国主持并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表意文字工作组,提出了汉字字料库理论。基于这一理论,李国英教授带领团队成员承担了被列入《国家“十一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华字库”工程的项目包“版刻楷体字书文字整理”,编制了目前国内外最为完备的“中国古代字书书目”,建立了迄今为止国内外最大的数字化的中国古代字书资源库。 王宁团队还把数字化手段引进作为推进传统语言文字学深入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方向。在传统语言文字学理论指导下,吸收数据处理、计算机应用等相关成果,利用数字化手段,在汉字整理与规范、汉字教育和古籍数字化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既彰显了传统人文学科在信息时代的价值,也体现了信息科学在人文科学上的巨大影响。 王宁团队自1995年成立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以计算机为手段,完成了计算机小篆字库、超文本《说文解字》、历代汉字属性库等全新的成果。学科先后引进三位(周晓文、胡佳佳、柯永红)计算机科学方面的研究人才,在汉字、古籍数字化研究方面,先后创建小篆、甲骨文字库(已为79余家文字研究机构使用),建立了“数字《说文》研究平台”,研制了《超文本〈说文解字〉教学科研系统软件》,在“数字说文学”方面作出了突出成就。同时完成了“甲骨文拓片资源库与原形字库及其检索系统”“历代碑刻与手写文字数字典藏和属性描述”等系列项目。其中,汉字字形演化和数字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运用先进的数据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一个集获取、检索、数据挖掘、演化展示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汉字字形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平台,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支撑。 传统人文学科与信息科学的结合,对于革新传统研究方法、变革现有教育科研体制以及新研究范式下的人才培养和成长模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探索意义。 知行合一,服务国家,注重科研成果转化 王宁团队十分重视将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解决国家急需的重大问题上,帮助解决国家二代身份证的疑难字处理、公安部人名用字的规范、网络体系根域名“政务”的设立等问题,参与化学元素111、113、115、117、118中文定名并提出定名原则,并先后完成了“古籍印刷出版用汉字字形规范”“汉字全息数据库”“基础教育用计算机楷书字形规范”等多项国家文字规范标准的研制工作,成为国家语言规范工作的最重要的智库。 由王宁先生主持,团队三位老师参与研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2013年8月由国务院正式发布,并出版了《通用规范汉字字典》和《〈通用规范汉字表〉解读》。《通用规范汉字表》是在50年来发布的诸多规范基础上,根据当代社会用字的状况和信息时代的需要研制的,是继1986年国务院批准重新发布《简化字总表》后的又一重大汉字规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汉字规范的集大成者,也是信息化时代汉字规范的新起点和新发展。 《辞源》是新中国历史中第一部大型综合性辞书,在社会上影响广泛。作为《辞源》(第三版)的主编,王宁先生带领团队六名教师,参加了《辞源》修订、审定中的重要工作,分别承担了分主编、字形审定、分集审定等任务,为《辞源》修订做出了突出贡献。 王宁团队不忘初心,坚守职责,重视参与基础教育工作,努力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尽绵薄之力,发挥传统学科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团队带头人王宁教授,作为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及书法教材审查委员,参与审查会议30多次,并且一直坚持在面向中小学学生、面向社会的普及教学第一线工作。她在央视与教育部举办的《开学第一课》上,用“字以溯源”的方法阐释了汉字的精神与文化。在国家图书馆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国图公开课》中,首讲《汉字与中华文化》系列讲座,向社会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普及汉字知识与理论,社会反响热烈。 五年来,团队与航空航天大学虚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申报了面向汉字教学的科技支撑项目《汉字构形演化数字化技术与系统》,编著《汉字的文化解读》等系列著作,为语文教育提供知识与技术的支撑。同时,团队教师在对启功先生书法与书写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参与了基础教育书法教材的编写审定工作、小学识字教学方法的研究工作、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和汉字的社会教育工作,为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教师及教研员开展了上百次的教学辅导与培训讲座。 王宁团队秉承“越是民族的,越有世界性”的理念,努力发挥传统学科的自身特色,以此为本,加强对外交流,扩大国际影响。李国英教授与周晓文教授长期跟踪国际标准化组织汉字计算机国际统一编码工作,参与中国古代汉字甲骨文、小篆的计算机国际统一编码工作,代表中国大陆向国际编码组织提交编码字形表,并向国家语委提交“关于加强汉字标准化建设的建议报告”咨询报告,为我国古汉字实现国际编码服务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国际上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王宁团队凭借自身的学术基础,利用多种普及、传播方式,全方位、多层次推广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面向社会,自上而下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团队承担了文化部重点工程“中国文字博物馆知识内容文本策划”,创建汉字字形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平台,参与国务院委托中央文史研究馆主持编纂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工作,主持编写大型传统文化丛书《学生国学丛书新编》,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支撑,也为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提供了重要参照。团队还以“章黄国学讲座”为核心,举办多次面向全社会的大型学术文化讲座,为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晚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报导。 更重要的是,团队与时俱进,充分利用自媒体技术,创办公众号“章黄国学”,面向全社会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取得了较大的影响。“章黄国学”被《人民日报》以《把唐诗用摇滚唱给你听》为题专题报导,被《光明日报》、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相继报导,被评为第三届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文传榜”中国十大国学公众号之首。 结构合理,实力雄厚,团队老中青结构均衡,传帮带机制健全 王宁团队现有资深教授1人,教授4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年龄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勇,是国内著名专家为核心、以中青年学者为骨干的学术团队。团队拥有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国家重点学科,为我国语言文字学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 团队重视老中青传帮带机制。科研上,多项大型攻关项目均为团队成员共同完成。王宁先生带领团队教师参与研制《通用规范汉字表》、修订审定《辞源》(第三版)、李国英教授带领学科青年教师和学生参加中华字库工程等,在实践中将科研项目、团队建设和学科发展有效结合。教学中,重视集体备课、听课,在教学一线上培养人才。王宁先生带领五位青年教师共同进行《汉语音韵学》课程建设,在长达五年集体备课、轮流授课、集体听课、课后讨论模式下,解决了音韵学难学难教问题,该课程被评为北师大研究生课程特等奖。 同时,为继承传统汉语汉字研究,培养汉语汉字研究的自主创新型教学科研队伍,王宁团队于2010年创建了“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高级研讨班”,目前已经开设7期。联合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河北大学等22所全国重点高校,覆盖14个省(直辖市)。为中国语言文字学的后备人才培养和整体团队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原标题:百年国学 薪火相传——记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教师团队
网 址: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8n/2018_zt02/zt1802_tdzs/201802/t20180202_326420.html
发布时间:2018-02-02
资料来源:教育部教师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