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江苏师范大学朱晓农教授来我院作《声调认知的演进》主题讲座

发布时间: 2024-12-24


20241218日晚,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特聘教授朱晓农在文学院5045会议室带来讲座“声调认知的演进”。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理论语言学所许小颖老师主持。北京大学张静芬老师、中央民族大学段海凤老师、中国政法大学曹洪林老师、北师大胡佳佳老师、孟跃龙老师、周士宏老师、汪高武老师、钟蔚萍老师、余德江老师等数十名师生参与讲座。



朱晓农老师在讲座开篇指出,声调看似是音法学中最简单的概念,调类数量少,表示方法简单,不像声母和元音系统那般复杂。不过,若从声调研究的历程审视,就会发现声调实则极为复杂,且有关声调的研究观念也经历了巨大的转变。为了全面理解声调,老师基于SP模型(segmentals phonationals),从内涵、外延、观察操作三个层面对声调进行了定义,着重介绍了声调的外延包括声域(发声态)、音长、高度、拱度四个要素。朱晓农老师对比了多种世界语言,对平仄调和高低调进行了区分,认为高低调是现在多音节词上,如日语的重音调和英语的轻重音,不应该包括在声调语中。据此得出声调的外部定义:音高投射到声合位置并实现为区别特征。



接下来,朱老师介绍了声调认知观念发展中的几个重要节点。南朝沈约率先察觉到声调的存在,他提出的‘平上去入’,既是对声调的听感描述,又声调的类名十六、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发现声调类似于唱歌的音高,二十世纪初赵元任等学者对方言的实验和听感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声调的音高观。在此基础上,赵元任研究发现,声调是听感的相对音高,并不直接由基频决定,并在Jones四度制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了五度值标调系统。Henderson认为声调由音高、音强、音长、声质、喉塞尾等因素复合而成,提出了声调是多种因素的复合体。朱晓农提出三域六度制,以音高(高度、拱度)、声域、音长三要素定义了声调。

朱老师继而围绕声调研究相关内容,从音高分度和分层这一领域介绍了Jones等学者对声调研究的早期探索,赵元任五度制的基本情况、假设、贡献和局限,声调特征刻画理论的不同流派和发展。朱老师进一步阐述了分域四度制的概念,包括起源、定义、设计缘由、分域依据、相关声调模型和基本假设,认为分域四度制可以较好适应各种有特殊发声态的语言的分域,减少五度值标调的冗余,有助于对声调的类型学研究。同时,朱老师也强调,五度值和分域四度制是两套概念,不能机械地相互对应或转换。



在提问环节,两位同学分别针对“‘分域四度制’的分度方式和画图规则”、“如何区分南亚语言的声调是自然演化还是接触”等问题,与朱晓农老师进行了深入探讨,朱老师耐心细致地给出了指导。



本次讲座让到场师生收获颇丰,同学们积极提问,反响热烈。讲座结束后,朱晓农老师和同学们亲切交流。

/郑雅钦 /孙苓瑜)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通信地址:北京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