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郭婷博士谈“爱”——“仁爱、情爱到热爱”讲座圆满举行

发布时间: 2017-05-26


2017524日,英国牛津大学欧洲研究中心研究助理、美国普度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员郭婷博士受邀前来我校讲学,在前主楼C5001会议室与师生们开展了一场关于“爱”的交流。本次讲座由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杨俊杰副教授主持,讲座邀请人刘倩博士出席讲座并作了精彩发言。来自我校文学院、历史学院、哲学学院和社会学院等多个院系的共30余位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郭婷博士的讲座题为《仁爱、情爱到热爱——“爱”作为政治社会现象在现代中国的产生与沿革》,她与大家一同探讨“爱”作为一个情感概念如何进入汉语词汇,以及它如何在现代中国起到政治话语和社会力量的作用。

郭婷博士在讲座中指出,在不同的文化中,“爱”的表达大异其趣,同时,“爱”更是一个不断变迁的概念。在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德规范中,“仁爱”不是一个情感词汇,而是一个道德词汇。通过勘察历史资料和人物传记,她发现现代意义上的“爱”的概念其实产生于晚近时期传教士引入的情感之“爱”。在晚清文学家林纾翻译的《迦茵小传》中,汉语中的“爱情”一词首次被发明出来。在之后徐枕亚的小说《玉梨魂》中,“爱情”常与“自由”被并置在一起,从而推动近现代中国社会萌发了新的个体意识和新的情感对象。在政治、社会秩序崩溃和更新之时,新的政权正是通过“爱”制造新的情感和个体,个人也通过“爱”安置新的自我意识。民国时期出现的“爱国”一词,则是在三个来源的促进下诞生的,那便是基督之爱、激进主义的普世之爱以及人文主义、激进主义、民间宗教中的情感表达。

随后,刘倩博士发言,她认为郭婷博士将“爱”这种情感的表达作为创造、更新社会政治机制和文化真实性的媒介,别开生面地提供了一种考察中国现代性发展的新视角,并从文学角度补充了更多论据。

在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主要提出了“爱”的内涵以及当今教育中“爱”的位置等问题。郭婷博士和刘倩博士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回答和精彩对话。

这场新颖独到而又不失温情的讲座,在“爱”的热烈氛围中,落下了帷幕。(文/齐思原)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通信地址:北京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