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王士元教授访问北京师范大学畅谈语言学

发布时间: 2017-05-18


    515-16日,应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所、现代汉语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所邀请,香港理工大学教授王士元先生莅临北京师范大学,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语言学的起源与多样性》和《语言的生理基础》的讲座,张维佳教授主持讲座并总结发言。

    王士元教授从语言是如何演化的这个问题说起,指出把语言演化分为三个尺度:宏观史(macrohistory)、中观史(mesohistory)、微观史(microhistory)。从十万年前人类语言的出现到如此多样的当代语言构成了语言的宏观史。语言学出现后,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语言则构成了语言的中观史。而语言的微观史主要关注个体语言,从刚出生的婴儿一直到年老一生的语言研究。

    515日下午,王士元教授主要介绍了语言学的起源和多样性以及语言演化的第一个尺度,宏观史的尺度。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和1871年出版的《人类起源和性的选择》中提出“非洲起源说”的猜想,达尔文的诸多观点引发生命科学界激烈讨论。此后,语言学家、古人类学家、人口基因学家、动物行为学家都纷纷从不同角度对语言宏观史进行了研究。比如相关研究发现人类与黑猩猩分离大约是在600万年前,350万年前出现了直立行走的南猿,人属的出现及工具的使用则是出现在大约280万年前。15万年前出现了现代人类,而直立行走和语言是人类演化的两个相变:1974年在非洲埃塞俄比亚Afar区发现了Lucy的化石,对人类演化的研究特别重要。Lucy,还不算是 Homo (人)属,属于“南方猿人”。Lucy 的腿在演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因为她是双足直立行走的。这是人类演化的第一个相变。因为第一个相变,使人类语言生理发音器官喉腔的下降与拉长,随着人类的大脑容量的增大,从用手势及简陋的声音来沟通,都促使人类语言的产生。这是人类演化的第二个相变。这些研究都在不断深化我们对人从哪里来和人是何物这两个问题理解。正如王士元教授所说,人类是不断前进的,文化也是不断演化的。

    文化演化要比生理演化快得多,生理演化的主要机制是纵向传递,信息只能通过DNA重组及突变,而文化演化的主要机制是横向传递,而且文化演化的速度是非线性的,生理演化和文化演化速度上的差距只能随着科技的创新和人口数量的增长,差距越来越加剧。而语言演化是文化演化重要一环。

    语言演化到现在已经有大约五六千种,但是界定世界到底有多少语言并非易事。王士元教授把语言研究的第一个尺度宏观史研究,开始引入第二个尺度中观史研究。王士元教授首先介绍了格林伯格(Greenberg)的Language Families of the World, 把世界语言分为12个大的种类。其中,重点讲解了The Eurasiatic FamilyThe Dene-Caucasian Family,汉语就属于这一语系的Sino-tibetan语族。总说完谱系树分类,王士元先生比较了多国语言,向我们展示当代语言的多样性和语言演化纵向和横向的两种传递,并通过《倒话研究》这本书,指明语言接触研究的意义。

    19世纪语言研究的最高峰是印欧语研究,20世纪语言学研究重心在北美,而我们的语言研究起步比较晚,报告最后,王士元教授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研究语言而感到高兴,并希望在21世纪研究语言的中心能够到中国。

 

 




 

    516日下午,王士元教授进一步从中观史和微观史的角度介绍了语言的生理基础,王教授的演讲既融贯古今,又贯通中外,深入浅出地为大家展示了语言与大脑之间的密切关系。

    首先,王士元教授从语言本体出发,探讨语言结构存在歧义的问题,由于任何语言都无法做到同一结构只表达唯一一种准确的意义,从而导致机器翻译工作无法顺利准确的完成。针对这种现象王士元教授谈到了赵元任先生的《施氏食狮史》,用音韵相对保守的粤语来朗读,更容易读懂。由此,王士元教授引述了清末音韵学家陈第的《毛诗古音考》、西方最早的语言学家William Jones认为印欧语是西方语言源头的观点以及格林姆定律来论述不同语言之间的关系、汉语方言入声的消失和复辅音的演变问题。

    其次,王士元教授对声调的研究进行了阐述,探讨了中古汉语四声八调的演化过程,并从现代实验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汉语丰富的方言材料,对声调的声学数据做了多角度的探讨。

    最后,王士元教授详细介绍了二十世纪以来,语言学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语言的研究。一方面从生理结构上探究人类如何发声,包括气流、声带的抖动、腔体的共鸣作用,以及通过X-ray观察喉咙、口腔、舌头、鼻腔的变化对声音的F1F2F3...的影响,从物理层面用数据更加科学客观地描写声调。另一方面,从大脑认知角度来探究大脑是如何来控制语言的运用。王士元教授详细地图释了大脑的生理构造,并介绍如何通过脑电实验来研究大脑的不同部位对语言的控制。

    王士元教授还提到了语言的退化研究和语言的习得研究同样重要,他通过EEG的技术来不对不同年龄段的大脑进行脑电测试,试图通过观察语言的退化与阿尔兹海默症之间的关系,找到有效的办法延缓语言的退化,从而给阿尔兹海默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王士元教授融贯古今中外的学术视野将语言学研究同其他学科研究恰如其分地结合,更好的将语言学研究应用于实践当中。

    王教授幽默风趣、深入浅出的精彩演讲赢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并与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最后张维佳教授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所、现代汉语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所作总结发言,并赠予亲笔所书的书法作品以示谢意。

 

    王士元先生,香港理工大学语言和认知科学讲座教授、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荣休教授、北京大学荣誉教授,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语言学报》(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主编。香港科技大学以及南开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曾任国际中国语言学会首任会长、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赵元任中国语言学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学系语言工程研究教授、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语言工程讲座教授、台湾大学中文系和人类学系所颁发的荣誉教授。他以创立著名的“词汇扩散理论”而在国际语言学界享有盛誉。近年来他潜心从事语言起源与演化、语言与大脑的相互关联等方面的研究,所提出的相关理论和前沿思想受到国际语言学界的关注。

 

 


 

(撰稿:刘梦喆、李相霖    摄影:张维佳教授、刁晏斌教授)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通信地址:北京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