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王德威主题报告:如何讲述中国——大陆与海外的不同视角

发布时间: 2015-06-07



 

201565日上午9点,由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举办的《如何讲述中国——大陆与海外的不同视角》主题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第二会议室举行。会议邀请了著名学者、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王德威先生进行主题报告,并与学者、作家及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们对话交流。作为当前海外汉学界的领军人物,王德威教授对国内当代文学的研究和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教授与北京大学中文系陈晓明教授共同主持。张清华教授介绍了王德威教授在当代文学研究界的重要地位,并邀请王德威教授就讲述中国经验、中国故事这一近年来大陆批评界的热门话题发表见解。
 


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主持

 

【历史回顾:中国曾经如何讲述自己】

王德威教授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了中国曾经如何运用叙事文学讲述中国故事。自1902年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之后,叙事文学一直是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一个重要表征。从鲁迅到郁达夫,从茅盾到沈从文、张爱玲,以及延安文学。在这种叙事文学的传承中,小说以虚构的方式展示、回顾、描述中国的过去与现在,在许多历史的关键点上成为动人的力量,并且和大历史产生了互动。王德威教授认为,在当下,各种媒介都参与叙事,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诉说着中国故事,小说现在虽然不能像八十年代那样产生轰动的效应,但仍在很多时候,甚至在历史的临界点上弥补了我们想象的空白。
 

 
王德威教授主题发言          陈晓明教授发言

 

【众声喧“华”:华语文学如何讲述中国】

在报告的第二部分,王德威教授在更广阔的话语文学的视野内对"讲述中国"的问题进行了阐释。他认为,由于近年来全球化浪潮之下资讯流转的加速,传统以政治地理为界限的文学研究方式具有一定局限,因此应该把注意力放到更广义的华语语系的范畴里。而由于大陆和海外视角上的差异,不同的对中国的讲述方式共同造就了众声喧“华”的场面。

随后,王德威教授在传统的文学研究和广义的话语文学范畴内,分别列举重要作家对这两种文学视角加以说明:从弃医从文的鲁迅,到同样弃医从文、想用文学改变人们对台湾历史认识的赖和;从自然主义的茅盾,到沟通台湾和海外现代主义的刘呐鸥;从浪漫的、传奇的郁达夫,到台湾共产党吕赫若;从乡土中国的沈从文,到书写《原乡》的台湾客家人钟理和;从因创作而漂泊新疆的王蒙,到书写革命历史的台湾军人作家姜贵;从《青春之歌》的杨沫,到台湾左翼知识分子作家杨逵;从鸳鸯蝴蝶派,到张爱玲、琼瑶、三毛,从《家》的巴金,到写《家变》的台湾作家王文兴;从大陆乡土文学的莫言,到台湾乡土文学运动的陈映真……以及台湾的李昂、香港的黄碧云、马来西亚的黎紫书这些女性主义作家;同性文学作家白先勇、邱妙津;原住民作家舞鹤、瓦利斯·诺干;马来西亚华人作家、台湾左翼文学作家以及用科幻文学叙述当下的大陆作家刘慈欣、韩松。王德威教授用广泛而丰富的例证为我们勾勒出话语文化圈内的中国想象。在不同聚落,不同历史政治背景下,华语写作者用不同的方式讲述着各自想象中的中国,形成了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现象和问题。

 

【乌托邦、恶托邦、异托邦:讲述中国的可能途径】

王德威教授引入乌托邦、恶托邦和异托邦的概念表述了他认为的“讲述中国”的可能方式。王德威教授认为,当下讲述乌托邦的权力已归属至知识分子手里,而在乌托邦跟恶托邦之间,异拖邦给予了作家更大的折中余地。异托邦代表我们在社会中各种各样的生存处境,用人为的方式所制造出来大大小小的空间,这为作家们提供了想象,是他们在进退之间最辩证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面,我们的写作,我们讲述中国的方式仍然是可为的。在叙写异托邦的作品中,严歌苓的《陆犯焉识》、马来西亚黄锦树的《鱼骸》、香港董启章的“V城系列”,台湾骆以军的《西夏旅馆》等,都是值得探讨的作品。

随后,出席活动的学者、作家纷纷针对王德威教授的报告表达了个人看法。
 

 
著名作家李洱发言          著名作家邱华栋发言

 

陈晓明认为,“讲述中国”这个标题本身也是可解构的,因为它包括政治地理的某种意识,在政治地理的语境下,文学的存在其实是有更加丰富、更加复杂,更加异质性甚至更加个人化的表述,这些确实给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空间。张柠认为,王德威教授的报告为我们打开了眼界,对于华语语系文学的阐释就像一份“统战报告”,为讨论不同地区的话语写作建构了沟通交流的途径,为多元价值观的并存提供了可能。李怡则就王德威教授的报告及民国文学的概念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并对大陆自我中心性的想象提出了质疑。程光炜高度赞同了王德威教授关于小说弥补历史叙事的看法,认为最大的挑战在于超越自己理解历史的方式。邱华栋对于王德威教授所提到的台湾文学作品表示了强烈的兴趣。李洱认为在全球化的发展之下,地区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小。贺绍俊认为,可把眼界突破出中国,放远至世界,在更大的框架中讨论如何讲述中国与世界的问题。郭英剑从多民族的角度提出关于不同民族对中国的认同与想象的差异问题。梁振华认为,大陆与台湾关于中国想象的分歧是分裂的,因此在讨论中国想象时,应以中国式生存作为基准来融汇更广的华文写作。丛治辰提出了台湾作家和大陆作家想象中国的方式存在巨大差异,认为台湾作家将背景作为记忆的异托邦,其实是宣泄记忆。

王德威教授就各位老师、学者的发言进行了回应,梳理了“中国”概念的源流以及台湾汉语写作的渊源。

随后,王德威教授又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互动。同学们就“异托邦”的概念,抒情传统与现代性的问题,中国当代科幻文学研究问题,以及非中文母语的华裔作家创作的中文文学与华文文学的关系问题请教了王德威教授。王德威教授一一作出了耐心的回应。

伴随着热烈的掌声,研讨会在热烈气氛中圆满结束。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通信地址:北京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