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纪要丨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现代性”工作坊
发布时间: 2025-04-01
2025年3月22日周六,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现代性”工作坊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5049会议室召开。 上午的会议由刘洪涛教授主持。首先做发言的是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张辉教授。 图2:张辉教授 以“启蒙是复数的,启蒙也是复调的——跨文本对读的几个尝试”为题,张辉教授对“现代性”的多重维度展开深入探讨。他指出,启蒙不仅是历史阶段或思想运动,更是一种跨越文体、跨越媒介的复杂构型。张辉教授特别聚焦于莱辛的启蒙思想,以《论人类的教育》等文本为例,对启蒙既包含理性光辉,也蕴含宗教余绪与情感纠葛的状况做了非常清晰的提示。这种方法不仅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路径,也提示我们以更具穿透力的方式理解现代性经验。张辉教授通过跨文本对读,从横向的“复数性”与纵向的“复调性”出发,精彩地指出现代性并非统一的叙述结构,而是在多个思想传统中“问题化”的结果。 图3:张源教授 随后的报告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源教授“‘现代性的神学起源’:比较文学视野中的世俗化问题研究”、中山大学中文系范劲教授“比较文学的危机:文学、主体性和人文学的危机”。张源教授梳理了从中世纪到近代的关键思想转折,特别指出许多“现代”的政治与社会观念,其实承袭自神学语境,如主权、伦理、法则、启示等。她指出,海德格尔、韦伯等人的思想中,仍然保留着宗教概念的深层结构。她指出,世俗化不仅是宗教消退的过程,更是宗教向制度、技术、资本、知识等领域渗透与转化的过程。这种“神学残余”,构成了现代性自我理解的核心盲点。 中山大学中文系范劲教授从比较文学在当代技术媒介语境下面临的理论困境出发,指出主体性作为文学研究的核心范畴,已在数据、算法和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逐步失效。传统以经验主体为核心的文学观念,已无法解释当代作品的生成机制。真正的文学作品不应被视为实体性对象,而是作品之间差异结构中形成的张力网络。范劲教授呼吁将比较文学从传统“输入—输出”的因果模式中解放出来,转向适应全球多元媒介环境与智能逻辑的系统性理论建构。 图5:方维规教授 下午首先做发言的是重庆大学博雅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方维规教授。以“‘现代’概念的历史嬗变”为题,他对“现代”概念的语义演化与思想历史做了系统梳理。方维规教授强调,现代性并非始终等于进步,它往往伴随着对主体性危机、价值丧失与精神虚空的深刻反思。从卢梭到尼采,众多思想家都曾对“现代人”的存在状态提出警告,揭示其背后的矛盾结构。在中国语境中,“现代”概念通过日本中介进入,逐步在晚清思想启蒙和文化重建中获得独特意义,成为描述社会转型与文化革新的核心术语。方维规教授特指出,应从跨学科视角重新理解“现代”概念的理论张力。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范方俊教授的发言题目是“‘现代戏剧’的名称、性质及引入——找寻中国现代戏剧的‘现代性’”。他指出,“近代”并非西方原生词汇的直接对应,而是在日本语境中被创造并中介输入中国,进而在中国成为承载社会变革与文化重构的核心概念。戏剧的“现代”不仅仅是时间上的新,而是艺术观念、表现形式和制度结构的根本转变。现代戏剧的生成既受日本“近代剧”影响,也深受美国大学剧场运动的启发,是全球文化流动中的产物。范方俊教授强调说,重新回溯“现代”概念在戏剧史中的层层嵌套,有助于理解中国现代戏剧如何回应现代性危机、文化认同与制度建构的复杂诉求。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李炜教授以“‘西方体例’与‘东方史观’的交融:古城贞吉著《中国文学史》及其中译本考论”为题,从日本学者古城贞吉撰写的《中国文学史》切入,探讨中国文学史编撰体例在中日文化互动与现代性建构中的交融与张力。古城贞吉之所以撰写中国文学史,与日本明治时期“国文学”建构背景密切相关。在考察该书的早期中文译本时,李炜教授对译者背景及译本传播路径做了非常细致的爬梳,有力论述指出此类“跨文化撰史”实践不能被简单归入现代性范式下理解。 图8:吕黎副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吕黎副教授以“‘图皮还是非图皮’:跨文化书写的现代起源及其(不)可译性问题”为题,从“图皮”这一巴西文化中象征性的“食人族”形象出发,探讨了跨文化书写中的现代性起源问题,以及文化翻译的边界与不可能性。“图皮还是非图皮”,源自20世纪初巴西现代主义者奥斯瓦尔德·德·安德拉德的《食人主义宣言》。该宣言通过颠覆西方殖民话语中的“野蛮/文明”二元对立,重新建构了“现代性”的另一个起点。吕黎指出,巴西“食人主义”理论不仅是一种文化姿态,更是一种以“他者视角”进行知识生产的方式,其核心在于“吞噬”西方概念并将之本土化。这种“文化食人”策略,揭示了非西方国家在现代性进程中的创造性回应。 图9:杨俊杰教授 在热烈的讨论声中,工作坊接近尾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杨俊杰教授向诸位专家表示感谢,期待今后有更多机会,聆听更多真知灼见。 (撰稿:慕哲申,拍摄:马妍冰)
图4:范劲教授
图7:李炜教授
图10: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