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郭志刚先生追思会暨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发布时间: 2025-04-01



2025330日上午,郭志刚先生追思会暨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与会领导、学界嘉宾和师生代表深切缅怀我国著名的文学史家、教育家郭志刚先生



郭志刚先生193312月出生于山东枣庄,抗战时期迁于河北景县,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20241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郭志刚先生199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第四批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和第四届学科评议组(中国语言文学)成员,19942003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院长(文)。郭志刚先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卓有建树的学者,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孙犁研究、作家作品研究、当代文学批评等领域,取得了开创性和系统性的成就,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做出了杰出贡献。

出席会议的学者有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等高校同仁,人民文学出版社、《新华文摘》、《中华工商时报》等新闻出版界编审,郭先生生前友、门下弟子,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共50余位。会议由文学院党委书记周云磊博士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王立军教授在致辞中指出,郭志刚先生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以非凡的学术远见领衔组建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开创性地建设现当代文学系统化教学体系;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他在学科规划中注入前瞻性思考,为我国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正是受益于从李何林、杨占升到郭志刚、王富仁等前辈学者的辛勤付出,北师大现当代文学学科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特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国内乃至国际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吴良柱回顾了郭先生领衔主编的我国第一部当代文学史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上、下)》在该社的一版再版,称赞郭先生内外一致的谦逊和真诚。他说,郭志刚、章无忌合著的《孙犁传》,经三十余年考验而被公认为作家传记经典,该社今次已重印修订版以飨读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勇致辞中,高度评价郭志刚先生的学术地位,称他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卓有建树的学者、教育家,在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作家作品研究、孙犁研究等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的学术研究有着情理交融的人生智慧、严谨扎实的治学风格、辩证深刻的学术思想,同时又有着深沉隽永的诗人气质,永远是后人敬仰的学界典范。郭先生在学术著作及教材编写方面的突出成就,尤其是孙犁研究,为学术研究树立了标杆。北京师范大学副教务长夏敏在致辞中,总结了郭志刚先生对人才培养的卓越贡献,分享了校友回忆,高度评价了郭先生对研讨式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导师应加强对研究生的思想和理论培养工作的深刻见解。

追思会播放了郭志刚先生纪念视频,展示了郭先生弟子撰写的挽联。人民文学出版社向与会者赠送了刚刚出版的修订本《孙犁传》。







在学术研讨环节,与会代表围绕郭志刚先生的学术成就、教育思想和人格风范,进行了深入讨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审卫建民指出,郭先生的《孙犁传》是“重写文学史”的重要实践,提升了孙犁的文学史地位,开启了学界对“荷花淀派”的深入研究。湖南大学教授谭桂林,以《朗月清风自惠人》为题指出:“有种人生来正气,自带庄严。若能够和他长时间相处,受他教诲,是一种福气。如果不能长时间相处,能够近距离地接近他几次,听他说话,看他行事,在他的浩然气场中得到感染,这也是一种运气。郭志刚先生就是一个这样的人。”西北师范大学教授郭国昌着重分析郭先生晚年诗集《拙真集》,指出诗集的命名是对明代书画家董其昌画论的借用,却显示了郭先生旧体诗词创作对“真”的追求,其诗词咏怀的都是真人(家人、朋友)、真事(家乡、农场)、真情,充盈着那代人特有的革命情怀。兰州大学教授张向东引用《拙真集》诗句“冰雪文章知冷暖,火红时尚喻阴晴”,“寒山退尽繁华色,秋水无痕分外明”等,阐释郭先生“抱朴守真”的学术品格。






河北大学教授田建民,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崔志远,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先飞,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同道、钱振纲,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联芬,《新华文摘》编审陈汉萍等,分别就郭先生的学术思想、人格精神、学术传承及个人的学术成长等做了主题发言,他们深入阐述郭先生“治学先治史”的学术理念,以自身经历回顾郭先生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理想性特征,追怀郭先生的高尚人格,称赞他为学界的一股清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诚实践者。河北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永泉在书面发言中指出,中华民族讲究三不朽,对学者而言,立言固当第一,但立德更为重要。他以古人联句概括郭志刚先生的人品与文品,赢得与会者共鸣——“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在会上发言的还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开发、陈晖,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利丽、河南师范大学教授曹书文等。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赵冬梅、李东芳,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李双,河北师范大学教授李惠敏,《中华工商时报》编审陈利民,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刘伟,山东出版集团编审刘媛,河北大学讲师刘润涛等,也出席了会议。







三个多小时的追忆与研讨,还原了郭志刚先生鲜活立体的形象,一个正直高尚、谦逊诚朴、睿智勤勉、淡泊名利的学者和良师形象。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研究所所长沈庆利教授在总结致辞中指出,郭志刚先生是学术上扎扎实实的耕耘者,教育上踏踏实实的播种者,他的学术成果和精神财富,将激励后人继续前行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通信地址:北京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