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京师戏剧创作力量:2025年北京师范大学戏剧文化周系列活动回顾
发布时间: 2025-04-10
2025年3月28日至3月31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共同主办“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创造:2025年北京师范大学戏剧文化周”系列活动。本次戏剧文化周涵盖多种活动形式,从主题讲座、国际学术研讨会、青年创作工作坊,到校园戏剧演出、中外戏剧公开课,可谓异彩纷呈。系列活动内容包括:主题讲座“莫言《蛙》的小说及剧场想象”、“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创造:莫言戏剧文学国际研讨会”、校园戏剧《我们的荆轲》演出、主题讲座“NT Live是好文明:从《初步举证》登陆国内院线说起”、工作坊“女性创作者与剧场共同体——青年戏剧人论坛”、戏剧研讨公开课“莫言《蛙》中英双语创排交流”等。北京师范大学戏剧文化周旨在以中外戏剧文学为纽带,搭建跨文化艺术交流平台,推动校园戏剧美育工程。 3月28日下午,主题讲座“莫言《蛙》的小说及剧场想象”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5049会议室举行,本场活动由美国威廉姆斯大学亚洲语言文化系主任何曼老师担任主讲,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梁振华老师主持。何曼老师从《蛙》的海外发行策略与海外接受情况切入,对文本进行了深入剖析,并重点围绕小说的意象、情景与书信结构展开探讨,挖掘了莫言作品的深层文本内涵及其戏剧想象空间。在交流环节中,在场师生就北美地区的莫言研究经验、当代域外读者的文学题材偏好以及海内外文化消费者与生产者的性别观念等话题展开学术讨论。最后,梁振华教授以“人的链接”“人物形象”与“文本细读”对本场讲座进行了总结。 3月29日,“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创造:莫言戏剧文学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成功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国作家协会外联部、浙江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开幕式上,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中国作协副主席邱华栋、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主任莫言、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王立军、著名作家苏童等多位嘉宾纷纷致辞。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主持。 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国内学界、出版界、戏剧界的专家,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罗马尼亚、土耳其、墨西哥、塞尔维亚等国家的70余名学者,以及来自美国威廉姆斯大学的本科生,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和南京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外国留学生。他们齐聚北京师范大学,围绕莫言的戏剧文学创作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研讨。研讨会开展了三场主题发言。第一场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莉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白烨评议。第二场由著名诗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西川主持,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贺绍俊评议。第三场由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李洱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福民评议。最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柠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总体评议,从莫言戏剧的定位、莫言的戏剧语言、文体创新、艺术探索、时代价值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3月29日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国际写作中心的一间会议室里,作家莫言与美国威廉姆斯大学师生代表、北京师范大学学生代表展开了一场文学对话。时值季春,北师大校园中草木葳蕤,温和的阳光让室内充满暖意,对话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始。此场对话围绕“戏剧·人生·写作”三个关键词,由美国威廉姆斯大学亚洲语言文化系主任何曼主持并现场翻译。 3月28日与3月29日晚,根据莫言剧作改编的校园戏剧《我们的荆轲》在北京师范大学北国剧场连演两场。本次演出联动北京师范大学北国剧社,以青年视角重新打开莫言先生的戏剧文本,融入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鲜活思考,引发了中外观剧学者的热烈讨论。中国作家协会外联部副主任蒋好书、中国作家协会对外联络部欧美处处长王婉、墨西哥学院亚非研究中心教授莉亚娜、贝尔格莱德大学语言学院翻译家安娜、美国肯塔基大学教授罗靓、美国威廉姆斯大学亚洲语言文化系主任何曼、《戏剧艺术》主编杨扬、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高子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白惠元等嘉宾出席现场演出。 本次话剧演出总制作人张莉教授对同学们的精彩演绎表示祝贺。张莉指出,莫言老师重新带领观众凝视“荆轲刺秦”的“刹那”,并以思辨的方式让“荆轲刺秦”这一历史故事在当下的语境中复活。同学们用青春的激情能量创造出了属于北京师范大学的《我们的荆轲》。 3月30日上午,“NT Live是好文明:从《初步举证》登陆国内院线说起”讲座在北京师范大学主楼C区5045会议室举行,本场讲座由北京奥哲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孔小溪老师讲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白惠元老师主持。孔小溪老师从最近热映的院线电影《初步举证》引入,围绕着什么是NT Live和高清舞台影像、拍什么以及怎么拍、高清舞台影像的产业逻辑、争端意义以及发展前景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讲座后,在场师生展开了深入交流。白惠元老师从戏剧影像的媒介意识、普及与提高的一体两面、民主选择的观看方式、公共观看作为“事件”的文化意义、戏剧对于理解文学和当代世界的关系等问题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拓展。 3月30日下午,“女性创作者与剧场共同体——青年戏剧人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主楼C区5049举行。中央戏剧学院文学系副教授朱凝老师担任学术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白惠元老师担任活动召集人,六位新生代女性导演陈思安、肖竞、陈菁菁、洪天贻、李雅婷、李紫涵共聚一堂,以戏剧为棱镜,照见当代女性的精神图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莉教授通过视频致辞,表达了对本次论坛的热切期待。朱凝老师以“我们的自画像”为主题组织了讨论,重点关照了女性身体、母女关系、情感婚姻三个维度,并指出,六位导演都对当代女性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以及社会性处境进行了深度讨论,尤其是当代女性潜在遭受的结构性低视与软性束缚。她们将自身情感不断沉浸其中,又间离反省,以当代剧场为思想空间,进行了富有深度的艺术探索。随后,六位女性导演对自己的戏剧创作之路进行了回顾式思索。最后,活动召集人白惠元老师向各位嘉宾的真诚分享致以感谢,并表达了对当代女性剧场创作的热烈展望。 3月31日下午,戏剧研讨公开课“莫言《蛙》中英双语创排交流”在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成功举办。本次公开课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姜肖老师主持,美国威廉姆斯大学亚洲语言文化系主任何曼老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白惠元老师担任评议。首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同文剧社的同学们带来了中文短剧作品《蛙》。何曼老师随后带领中美学生展开工作坊和戏剧交流,以“镜像”方式共创《蛙》片段双语话剧舞台。七对中美本科生分别结对,通过导引视频观赏、镜像模仿训练、方言朗读《蛙》台词等活动相互熟悉,现场氛围其乐融融。整场活动在双方互换海报签名的欢乐气氛下落幕。本次中英双语戏剧研讨公开课以多样方式促进中美大学生的思想交流,推进了双方对莫言《蛙》的跨文化理解。 本次戏剧文化周系列活动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艺术交流实践,架起了熔古铸今的戏剧之桥:国际研讨会的思想碰撞、青年创作力量的集体发声、跨文化戏剧工作坊的深度互动,不仅拓展了戏剧研究的全球视野,更彰显了戏剧艺术对于文明互鉴的独特价值。作为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百年重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双一流”学科建设进程中,始终以赓续学术薪火、回应时代命题为己任,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学术研究与创作生态的双向赋能,为中国戏剧注入人文深度与创新活力,书写新时代文学传承与发展的新篇章。 总撰稿:谭舒心 供稿:路卓杭 施展 赵奥歌 徐慧杰 摄影:张熹 赵奥歌 谭舒心 王安喆 杜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