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25年暑期民间文学专业实习顺利结束
发布时间: 2025-07-19
2025年6月28日至7月4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专业实习团队在北京市延庆区开展为期一周的田野调查。团队成员包括带队教师史玲玲,助教李佳益、李不云、王筱涵、王午琦以及吕天然、张梦帆、高鸣鹤等24名本科生。 延庆区古称“妫川”,“南挹居庸之翠,北距龙门天险”,具有丰富的以长城文化、古驿站文化为代表的民间文化资源。本次专业实习的主题是延庆区民间口头传统以及相关民间文化的采录、整理。团队共分为四个小组,分别在延庆区的榆林堡村、帮水峪村、石峡村和永宁古城开展田野调查,旨在了解、采集当地长城传说、驿站文化和地方物产、民间工艺、信仰等相关口头传统。 本次专业实习的田野联络人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八达岭长城传说”北京市传承人池尚明老师。6月28日下午,池尚明老师在延庆区文化馆为本次专业实习团队开展讲座,介绍延庆历史、长城文化和传说,以及各个实习村落文化资源的特点。 永宁古城小组的成员有杨吴彤、陈心妍、陈文清、张小翼、隋泽群、汪子雄,助教王筱涵和王午琦。小组主要在永宁古城、永宁禅寺、教堂、非遗作坊、永宁市集等地展开调研。小组了解了永宁古城历史与现状,观察整理了当地戏楼灯笼、地方饮食火勺的制作技艺等民俗,采集了当地民间信仰与故事。 榆林堡村小组成员有高鸣鹤、陈雨凡、高雨萌、范昕悦、柳思源和卢楠,助教李不云。榆林堡村与其他三个田野之地比较,没有发展本地旅游和商业,作为“古驿站”,过去的驿站和商业文化的痕迹还较多留存,累计保留着30多座明清院落,有慈禧西行院、古井、饮马槽、上马石等,村落街道名也是过去景观的反映。小组通过田野关系人与村落“四大家族”后人建立了田野关系,并通过居委会联络到当地重要的文化讲述者,采集、整理了与村落历史、家族重要人物以及庙宇和驿站相关的故事。 帮水峪村小组成员有俄木金珠、张梦帆、吴瑾妍、潘琳、初梦雨、李思璇,助教李佳益。帮水峪村与延庆区文联合作搜集整理了当地的民间故事,并整理成文集《帮水峪》。这本文集为小组调研提供了很多线索,小组成员据此访谈到了这本书的策划老师和编委会副主任,获得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帮水峪村寺庙多,传说多,小组同学在村落公共文化空间——大槐树下对村民们进行访谈,探访了花家窑长城,采集整理了长城斜楼、龙王庙、泰山奶奶庙、大槐树、狐仙、孟姜女、六郎城等丰富的地方传说和故事。 石峡村小组成员有吕天然、石满妮、林宇峰、牟汉民、王钰洁、辛佳昊,带队老师史玲玲。石峡村是“长城文化第一村”,村落的民俗旅游发展规范,过去的旧院落改建为特色民宿;村落完善了公共空间——图书馆、村史馆、咖啡馆和文化长廊,这些空间也是小组查阅资料和访谈的地点。作为长城脚下的村落,村民们热爱长城,有保护长城的意识和责任感。通过田野联络人和村委会,小组同学和长城文化讲述者、长城保护志愿者、熟知地方文化掌故的能人建立了联系,采集整理了李自成过石峡、绣鞋记、泰山奶奶、将军楼、鸳鸯楼、斜楼以及其他丰富的长城传说和故事,也搜集到很多地方风物的故事。 调研的最后一天,实习团队在石峡村顺利汇合,先参观了石峡村村史陈列馆,之后由池尚明老师介绍长城传说的搜集和讲述历程,特别讲到他们如何尝试多种讲述形式,如何和剪纸等其他文化形式结合进行故事传承。讲座结束后池老师和他的长城研学团队以水关长城为起点,沿途经过金鱼池、五贵头、弥勒听音、关帝庙、佛影壁和石佛寺等,一步一景讲述长城传说和故事,同学们在实景中聆听故事,更是一种丰富的田野获得和感悟。 在本次田野之旅中,同学们经历了田野初期的兴奋,中期遇到的挫折,也通过在田野中的磨练重新建立起田野关系而又有新的收获,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在每天实习结束后的组会上,小组同学分享田野经验,讲述收集到的故事,遇到的问题,相互激励,也和指导老师积极沟通,规范田野过程,完善田野资料。通过每天的碰撞,同学们发现故事异文,理解地方的风俗文化和人情,感受民众的文化。在为期一周的田野调查过程中,同学们都抱有田野的热情,不断规范采集和整理的工作,这为后续继续积累和研究建立了很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