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读书与写作:台湾作家张晓风赴北师大讲座
发布时间: 2023-06-06
2023年5月26日,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的讲座《漫谈读书与写作》在图书馆三层学术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主办,中国作家协会港澳办、北京市台办支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沈庆利教授主持讲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莉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艾尤教授担任嘉宾,中国作家协会相关领导出席。 沈庆利教授引用张晓风《我在》一文中的“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表达了对张晓风讲座的欢迎与期待。中国作协外联部副主任、港澳台办副主任蒋好书致辞,强调台湾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一部分,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张晓风的作品以亲切、自然、感动人心的方式呈现其对中华文化深层次的思考,在海峡两岸拥有巨大影响力。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莉教授指出,张晓风的写作是有情有爱、充满治愈性、对人生有所思的写作,其文中对于世界、对于生活点点滴滴的热情与喜爱,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张晓风的散文长于在日常细节中发现生活美好、开掘思考空间,使散文真正成为散文。 张晓风从“世界读书日”为什么不是1月8日这一问题开始,关注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现状。1月8日是苏轼的生日,张晓风认为相较于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苏轼的维度更加多元,他的文学、为政、书法及其在一生坎坷中所体现的为人处世态度,皆有可取之处。张晓风指出,中国自古以来没有“读书日”,因为对于中国人而言,读书是最重要、最幸福的事,不需要设立专门的节日来推广,就像不需要“呼吸节”一般。尽管如今阅读方式已日益多样,但亲手摸到一本书时的嗅觉、触觉、重量感以及与之相关的儿时记忆,却是难以取代的。此外,张晓风论述了汉字的独特魅力:首先,汉字只需很少的字就能传达明确而深远的意义;其次,字形和部首可以使识读者“望文生义”和“触类旁通”,这大大降低了识读难度;第三,部首也令汉字具有了很强的条理性。张晓风指出,从小使用汉字可能会使我们忽略它的优越性,但基于使用汉字而培养的思维方式将极大助力我们的思考,在进行跨文化比较时也能对自己的文化更具信心。中文是了不起的工具,我们都应该好好使用汉字,使其丰富我们的生命、扩充我们的精神世界。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艾尤教授谈到自己阅读张晓风作品时所产生的“通心”之感,指出其作品的美学张力在于既把世间万物看作一个整体,形成对人生的超越性理解,又能保持对滚滚红尘的热爱和对日常细节的敏锐。沈庆利教授总结补充:张晓风讲座表现出她强烈的“文化中国”的意识和情怀,用余光中的话就是:“凡我在处,皆是中国。”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要识中国字、读中国诗、热爱中国的文化。 (文/关闻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