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丨谢辉:欧洲腹地的“中国书架”——梵蒂冈图书馆的中文古籍收藏
发布时间: 2025-11-17
2025年11月14日上午,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谢辉主讲的讲座“欧洲腹地的‘中国书架’——梵蒂冈图书馆的中文古籍收藏”在文学院主楼C5049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历史文化研究与发展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颜子楠主持。 讲座主要沿时间线索展开,谢辉结合自己的访书经历和大量实拍书影,向到场听众简要地勾勒出梵蒂冈图书馆收藏汉籍的历史过程,展现了这类海外藏书重要的研究价值。 讲座开始,谢辉首先追根溯源,认为尽管难以完全确证,但根据现存的文献资料,汉籍传入欧洲约始于16世纪,或为1514年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向教宗利奥十世进献的礼物。到了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梵蒂冈图书馆已拥有包括元至正五年(1345)梁完者泥金写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在内的四部中文典籍,而后在1618至1648年的欧洲“三十年战争”时期,选帝侯腓特烈五世的藏书随着海德堡被占领,转移给教宗额我略十五世,其中就可能包括七部中文典籍。通过谢辉的介绍和征引,可以看到,这一时期流入欧洲的中文古籍中,有相当数量是民间流传的通俗读物,包括日用类书、通俗小说等。其中,有些书籍的装帧形式也很特殊,据推断,很可能是外国收藏者无法阅读汉语,故而将其拆成散页,装订成类似画册的艺术品形态来进行欣赏。不仅如此,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有许多成套的古籍现在零散地收藏在欧洲各地,这也和当时中文古籍在欧洲买卖和流传的情况有关。 除此之外,梵蒂冈馆藏汉籍的另一重要来源便是传教士的转运,自16世纪末的罗明坚、卢安德、曾德昭等人起,或越洋邮寄,或亲身携带,陆续有少量中文典籍传入欧洲。而后续规模较大的转运包括1682年前后柏应理和1733年前后康和子携往欧洲的中文书籍,以及1902年传信部向梵蒂冈图书馆移交的大量汉籍,其中有巴尔贝里尼家族图书馆旧藏、意大利方济各会会士余天明旧藏、法国耶稣会士傅圣泽旧藏和意大利汉学家蒙突奇旧藏等等。谢辉指出,由于并非系统收集而来,这类藏书的数量庞大、品类众多,在不同研究领域具备着独特的学术价值。例如其中明清之际用中文书写的、翻译和介绍欧洲宗教、科学、历史、哲学等内容的“西学汉籍”一类,便是研究明清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料。梵蒂冈图书馆所藏中文古籍中,更是有一部分保存了现今国内稀见的文献品种和版本,又如传教士手稿、汉外词典、西人所制星图與图以及散页文献等,都十分值得重视。此外,部分古籍上留有传教士与汉学家的批注、钤印等,这些副文本也可以为书籍史、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佐证。 在讲座的分享环节结束后,颜子楠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并主持向现场听众开放提问。在提问环节,来自本校及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的五名同学分别就讲座中提及的传教士卜弥阁研究、罗马耶稣会档案馆的藏书情况、中西文化交流态度的历史变化、中西博物学的差异以及书目整理的基本方法等方面向谢辉提问,谢辉对问题一一作出解答,并向提问听众赠送近著《梵蒂冈图书馆藏中国传统古籍善本总目提要》。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落下帷幕,到场师生反响积极,也期待木铎古典论坛为我们带来更多精彩活动。 撰稿:王心琦 摄影:汤艺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