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学术史视野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

发布时间: 2024-06-25


2024年6月22上午,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学术研讨会“学术史视野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在北京师范大学C5049会议室成功召开。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刘勇出席会议并发表致辞。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陈平原、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张福贵、陕西社会科学发展研究基地主任李继凯、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本朝、中国海洋大学讲席教授朱自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泉根六位专家,沈庆利、李利芳、谈凤霞、崔昕平、陈晖、张国龙、林分份、孙海燕、李北京等学者参与了此次会议。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李浴洋主持。



1学术史视野下的中国儿童文学”会议现场


刘勇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儿童文学是北京师范大学重要学科和特色学科之一,具有悠久的学科历史。从穆木天、浦漫汀、张美妮等前辈学人到王泉根、陈晖、张国龙等当代学者,一脉相传。儿童文学不仅是一个独立发展的学术方向,还与现当代文学等其他学科密切相关,需要在合力下共同发展。



2 刘勇教授致辞


会议围绕“学术史视野下的中国儿童文学”这一主题,分别就学术史研究的理路方法、儿童文学学术史研究的特殊性和学术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研讨会上半场由六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与儿童文学研究的专家发言,“学术史视野下的中国儿童文学”的研究展开提供建议

陈平原教授“童年好时光:现代中国的儿童书写”为题,通过《朝花夕拾》《稻草人》《阿丽思中国游记》《呼兰河传》《幼年》《子恺漫画》《三毛流浪记》《儿童杂事诗》不同文体作品的分析,强调现代社会文艺思潮对中国儿童书写从安徒生走向契诃夫的意义。他从鲁迅《野草》和《风筝》中“救救孩子”的儿童设想切入,探讨现代中国文人学者谈论儿童时的心态、文体、媒介及背后的思潮,引出现代儿童研究的主线——现实批判、童心崇拜和宗教情怀。他指出,晚清以来的儿童书写有学理学问作为支撑因此在谈论儿童发现儿童书写时不忽视教育制度、宗教信仰等知识体系,关注学术史中的儿童与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不仅是文学史和文化史的问题,还要进入思想史和学术史领域;儿童文学学术史亦是学术史中的儿童和儿童文学。



3 陈平原教授发言


王泉根教授认为,儿童文学是以读者命名的学科,具有跨学科与跨文化两个重要特征。儿童文学直接联系着如何理解儿童、如何对待儿童如何尊重儿童等人类社会儿童观的问题。儿童观背后直接联系着时代文化、历史观、宗教观等。因此,儿童文学研究需借用多维度的理论方法,既要依靠现当代文学广阔而坚韧的学科背景,又要与教育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其他学科积极互动。问题意识、文化意识资料意识对于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学术史研究意义重大。儿童文学虽然是一个“小学科”,但由于儿童关系到民族和人类的未来,受到各方关注,联系学校、家庭、社会国族的“大文化”。因此,梳理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学术历史,即是梳理文学背后的儿童观及儿童观背后的社会历史演变和各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



4 王泉根教授发言


李继凯教授从三个方面阐明了学术史和批评史建构的内涵、联系与区别。第一,学术史表现出的是对学者创造性劳动的敬畏和深究,重视学科学、地域和不同学术群体之间的关系。现当代的学术史研究特殊性在于需将重要学术会议、学术期刊、学术管理制度等纳入研究范畴。同时,学术史编撰者可能面临有关批评家学术史地位以及整合、兼顾冲突的学术观点等难题,既要尊重批评家学者的学术劳动,又要权衡他们历史性贡献第二,学科学术史与文学批评史的异同。学术史主要是深入系统的研究基石性批评的总览。批评史一般是当下性跟踪性的文学批评或文学述评。第三,全系史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在科技化媒介化的时代,史料通过多种技术手段被保存下来。这类史料文献能够为书写学术史提供有益支撑,学术史也能够借二维码等现代技术形式呈现出来,从而更具有吸引力。



图 5 李继凯教授发言


朱自强教授表示,从学术史角度研究中国儿童文学是“元研究”,难度不小但对儿童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他提出了对儿童文学学术史研究的几点建议。首先,需要对儿童文学本质有明晰认识。其次结构性建构中国儿童文学学术史。这是从理论层面的跨学科性和实践层面的应用性来认识儿童文学。最后研究方法的自觉。儿童文学的研究方法需要处理现代与后现代的关系并自觉吸收理论资源同时,根据“儿童文学: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他提出三个值得关注的话题:一是学术建构出的历史,是整体性还是碎片化?二是学术建构出的历史是必然性还是纯属偶然性?三是学术建构出的历史是科学性工作还是文学虚构?最后表明,学科学术史的建构尽管需要想象与虚构,但还需要科学实证作为支撑。



图 6 朱自强教授发言


张福教授认为,在重新梳理和评价现当代文学史和文学史学、重新关注批评家文学史位置的阶段,“学术史视野下的中国儿童文学”议题对儿童文学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都具有重要意义。从文学史中的儿童文学考究儿童文学的本质对百年中国文学的意义,是20世纪中国文学和百年中国文学研究一个十分重要的切入点。当前儿童文学的研究与创作都呈现蓬勃状态儿童文学从顶层设计到作家创作都受到重视。这意味着如何评价儿童文学创作,如何判断儿童自创儿童文学的标准等问题都是学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他指出儿童文学学科性需要强化,认为儿童文学学科与儿童一样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儿童文学应成为自成一系的学科体系,并提升到二级学科的地位。这需要在学科课程体系的设计、学科视野、学术研究者个人成长等学科建设层面继续发展



5 张福贵教授发言


王本朝教授表示,学术史视野讨论中国儿童文学对一个新学科而言恰逢其时,具有重要学科价值。学术史视野下的中国儿童文学需要全面梳理自身的学术体系和学科历史发展阶段,具体包括研究者、研究观念、研究成果、研究平台、学术体制、教育制度、学术会议、出版、翻译等各方面史料应以丰富详实的文献资料展现儿童文学学术史自身的特殊性、规律性与特征。他还指出要关注儿童文学学术研究与百年中国文学研究、文学史研究、文化研究之间的互动关系,而不仅是史料的铺陈,从而增加学术含量,构成一个有高度的学术史研究,为学科的独立性提供重要的学理意义,扩大儿童文学在学术界的影响力。



6 王本朝教授发言


下半场,与会学者就各自研究思路进行交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国龙教授认为,需从谱系化和体系化的角度寻找儿童文学学术史研究的新增长点。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沈庆利教授讨论了儿童观的改变与儿童文学学术史的转变之间的关系,并提出需警惕成人的教育优越感。他指出研究需考虑在整个文学史中儿童文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儿童文学学术史研究离不开跨文化跨学科,要具有世界性的眼光。兰州大学文学院李利芳教授从中国儿童文学理论资源研究角度进行探讨。包括中国儿童文学理论资源的发生与发展研究、学术体制与学术的流变研究以及学科分类发展与理论资源的创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谈凤霞教授立足比较视野,用新学术资源和方法对中外儿童文学传播史、交流史进行考察和研究,考察二者之间如何建立文化文学的学术互动关系。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崔昕平教授认为中国儿童文学学术史文献集成工作具有工具性属性,并表示从中国儿童文学学科与课程发展相关文献、学科学术重大活动及重大学术问题相关文献、学术思想和思潮变迁相关文献、研究机构与学术团体相关文献、代表性学术期刊和理论平台、重要学人与学术贡献这六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陈晖教授表示中国儿童文学编纂史研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文学史与学术史、学科史和学术史的交互交集。总结了现有儿童文学史的共性与经验,提出未来儿童文学史研究的突破方向在于规律性、批评性学术性,强调历史场域、场景的还原儿童文学史撰写者的主体性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林分份副教授中国儿童文学批评史的维度与限度指出研究中国儿童文学批评史不仅要关注相关文学观念批判理论发展,也要关注各个时期儿童文学批评价值标准审美理念的更迭演进,更要关注不同时期批评家的不同风格和学术贡献及对后辈学人的影响。其他与会学者也纷纷就“学术史视野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发表观点。

刘勇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学术总结,并对师生们的到来表示感谢。他强调应以儿童为中心,重视纯真天性对于人类的可贵之处,凸显鲜明的问题意义在史料挖掘的过程中要有新思考新观点。指出学术研究应关注社会现实,用真正高尚美好的文学观引领儿童文学发展,把社会意义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对社会、国家人类作出贡献。

在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学术史视野下的中国儿童文学”研讨会圆满结束。



7学术史视野下的中国儿童文学”会议合影


文/周稚芸 李雅雯/何向)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通信地址:北京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