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讲座回顾|浅见洋二:苏轼陆游比较论——以对“孝”和“天”的认识为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7-09


2024625日下午,日本大阪大学文学研究科教授浅见洋二文学院5049报告厅进行“苏轼陆游比较论——以对‘孝’和‘天’的认识为中心”主题讲座。本次讲座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主办的木古典论坛第5马东瑶教授主持,周剑之教授、谢琰副教授担任与谈人,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杂志社副研究员陈斐参与讨论。



讲座伊始,马东瑶教授详细介绍了浅见教授的学术成就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尤其是宋代文学研究的重要贡献,对浅见教授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



浅见教授讲述了近年来专注于苏轼和陆游比较研究的缘由,说明了“孝”在中国道德观念中的重要地位,介绍了苏轼和陆游描写父子相伴场景的作品,比较了二者所表现的“孝”的性质异同。苏轼和陆游都在诗歌中设置了读诗诵诗的情节,表现书香世家血脉连锁的永恒性。两者的区别在于,陆游建立在乡绅的安定生活以及由此获得的自豪感的基础,而苏轼由于欠缺陆游那样稳定的社会基础更多地表现了脱离“孝”的自由奔放思想



此外,浅见教授也比较了苏轼和陆游对“天”的认识,即关于上天的意志与安排的诗歌表现,重点介绍了两人对“造物遗漏”的书写,阐释了两人的共同点和差异,分析了可能造成差异的原因。造物遗漏,最初见于白居易的《首夏》诗,将人视为天的遗忘物。苏轼在此表达方式的基础上,采用独特的理解方式,欣喜于造物遗漏的成果。陆游受苏轼的影响最深,两者存在许多共同点,但造物遗漏的主体有所不同这与苏轼和陆游晚年的生活状况密切相关。

马东瑶教授高度赞赏浅见教授的比较研究方法,认为背后包含着从北宋到南宋的转型视角,同时指出“孝”和“读书”相结合的考察极具创新性,或可将黄庭纳入苏轼、陆游的比较之中。



在对谈环节中,周剑之教授分享了从浅见教授讲座中获得的启发,同时也结合自己近期的研究,谈及乡居生活对于认识陆游及同时代诗人的重要性,认为其中包含着都城与地方、北宋和南宋的诸多差别,值得进一步探究。



谢琰副教授认为浅见教授“小切口-大问题”的治学方法特别值得学习也非常赞同浅见教授得出的结论。与陆游相较,苏轼士大夫气息确实浓厚更倾向于在诗中表现超越性。



对谈环节结束后,出席讲座的陈斐副研究员也肯定了比较研究的重要性,并提醒同学们要警惕思维陷阱,应探索真正值得研究的问题,不能只从一些表面现象出发而贸然归纳出结论。



最后,浅见洋二教授耐心地回答了在场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文/兰欣欣,图/汤艺蕾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通信地址:北京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