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首届“敬文民间文学暑期学校”暨2025年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发布时间: 2025-07-11
为推动民间文学学科的创新发展,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与研究能力,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与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承办的首届“敬文民间文学暑期学校”暨2025年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于2025年7月1日至5日顺利举行。本次活动邀请到海内外民间文学、民俗学等领域的知名学者作为主讲教师,遴选出来自国内外多所高校的30名暑校学员、20名夏令营营员参与,通过举办前沿学术讲座、师生研讨会、论文评议会和田野调查等多种形式,为青年学子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 7月1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朝戈金带来题为《从口头传统到口头诗学》的讲座,讲座由杨利慧教授主持。朝教授针对“笔墨中心主义”遮蔽民众口头文化的现象,系统阐述了从口头传统、口头艺术到口头诗学的研究路径,强调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以口头诗学深化民间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朝戈金研究员 北京师范大学杨利慧教授主持讲座 7月1日下午,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江帆主讲《“看山还是山”:民间叙事讲述者田野研究的三重境界》,康丽教授主持。江教授从“中国传统哲理‘看山是山’”切入,结合三十年谭振山故事研究,阐释了民间叙事的情感价值与文化意义,指出其为身处数智时代的人们安放灵魂提供了“栖息之所”,具有学术思考与文化反哺的双重价值。 辽宁大学江帆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康丽教授主持讲座 7月2日上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荣休杰出教授理查德·鲍曼(Richard Bauman)在线主讲《民间文学的再媒介化》,讲座由杨利慧教授主持并翻译。鲍曼教授从广义媒介视角出发,构建了涵盖传播手段、信息形式、技术媒介、感知通道与社会组织的系统性研究框架,细致分析了将口头艺术适配于录音的再媒介化过程,为学界深入探究媒介变迁对民间文学带来的影响以及其中的能动性主体实践,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范例。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荣休杰出教授理查德·鲍曼(Richard Bauman) 北京师范大学杨利慧教授主持讲座并担任翻译 讲座现场合照 7月2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毛巧晖主讲《中国民间文学学科史本土化的建构与反思》,康丽教授主持。毛教授从学科史视角梳理了民间文学的发展脉络,探讨了群众文艺、通俗文艺与民间文艺的相互关系,为民间文学学术史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并提出以思想史推动学科整体发展的思考路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毛巧晖研究员 北京师范大学康丽教授主持讲座 7月1日至2日晚间,学术活动持续深入。夏令营营员们参与了由康丽教授与彭牧教授分别主持的两场研讨会。学员们结合当天讲座与个人研究兴趣,围绕“民间文学理论学习的方法论”“非遗保护的实践困境与反思”“田野研究的伦理与方法”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两位教授巧妙援引经典案例进行剖析,引导学员层层递进思考,并针对大家研究中遇到的具体困惑,提供了富有洞见的解答和切实可行的思路。 北京师范大学康丽教授主持学生研讨会 北京师范大学彭牧教授主持学生研讨会 7月1日至2日晚间,杜博思教授与唐璐璐副教授对暑校学员提交的学术论文进行了严谨审阅。两位教授紧扣论文的问题意识、理论框架的适切性、论述逻辑的严谨性等核心维度,逐篇剖析,提出了极具针对性与建设性的修改意见,为学员深化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专业性指导。 北京师范大学杜博思教授评议学员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唐璐璐副教授评议学员论文 7月3日上午,唐璐璐副教授为夏令营学员们带来了题为《民间文学何为》的讲座。她梳理了学术史上“民”定义的演进,强调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对“民”的探讨贯穿学科史,其意义不仅在于界定对象,更在于坚守为“边缘化之民”发声的学术立场本身。讲座进而围绕“民间文学需要专门学习吗?”“民间叙事的魅力”“民间文学的生活属性”等核心问题,结合个案、田野经验与理论,引导学生深化对学科的认知。 北京师范大学唐璐璐副教授 随后,唐璐璐副教授主持结营仪式,杨利慧教授总结致辞。杨教授首先祝贺全体学员圆满完成学业,高度肯定大家在讨论中展现的积极态度、出色表现及专业潜力,希望本次夏令营能深化同学们对民间文学学科的认识。北京师范大学陈佳慧、山西大学陈千叶作为营员代表发言,她们分享了本次夏令营的学习收获,表达了对学科的热爱与探索决心,未来将致力于聆听并传递那些“未被放大却无比珍贵的声音”。结营仪式最后,两位教授为营员们颁发结业证书并合影留念。 北京师范大学杨利慧教授致辞 北京师范大学陈佳慧同学发言 山西大学陈千叶同学发言 2025年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结业仪式合影 与此同时,敬文暑校的学术探索仍在深入。7月3日上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荣休高级讲师苏独玉(Sue Tuohy)主讲了《民歌研究的基本概念与方法:条件和媒介变化中的重复模式》,彭牧教授主持。苏老师剖析了中国西北“花儿”歌曲在长时段传播和再现中的重复模式,指出民歌“重复”是文化与政治环境选择、固化并赋予意义的过程。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荣休高级讲师苏独玉(Sue Tuohy) 北京师范大学彭牧教授主持讲座 7月3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施爱东主讲《“四大传说”的经典生成与互动式学术写作》,彭牧教授主持。施教授以“四大传说”的概念切入,追溯了知识从学术内部萌芽、经由社会外部多重力量交织塑造,最终成为社会性概念的全过程,绘就了“四大传说”由无到有的动态生成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施爱东研究员 北京师范大学彭牧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现场合照 7月4日,学员们在杜博思教授和国家级非遗项目“八达岭长城传说”代表性传承人池尚明老师的带领下,亲赴石峡村和关沟开展了田野调查。这一实践环节让学员们走出课堂,亲临民间传说生发的具体场域,在传承人的现场讲述中,深刻体认了民间文学作为“活态”文化的面貌与田野作业的独特价值,有效强化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意识。 国家级非遗项目“八达岭长城传说”代表性传承人池尚明 “八达岭长城传说”代表性传承人池尚明在现场讲述 杜博思教授代表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向池尚明老师颁发中心兼职研究员聘书 首届“敬文民间文学暑期学校”学员在八达岭田野现场合影 7月5日上午,北师大文学院教授、民间文学研究所所长杨利慧主讲了《动态文类观与神话的再界定》,康丽教授主持。杨教授回顾了神话主义概念带来的影响,并基于形式、内容、功能与语境四标准,提出动态文类观,强调主体作用、跨媒介特性与语境流动,并倡导从生成过程而非静态文本重塑当代神话研究,解决广狭神话观局限的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杨利慧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康丽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现场合照 7月5日下午,北师大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教授万建中主讲《重建民俗生活世界的故事学》,康丽教授主持。万教授阐释了故事学与民俗生活的深层关联,主张将田野作业融入故事诗学,通过主观建构与意义创造,以故事思维与诗意观照激活民俗学活力,并提出关注民间叙述活动的社会功能、民俗事件的生成机制及时间、空间与关系要素的三种研究方法。 北京师范大学万建中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康丽教授主持讲座 随后举行的敬文暑校结业式由杨利慧教授主持,万建中教授致辞。万建中教授鼓励学员关注底层社会群体的命运与情感诉求,并寄语学员在未来取得更大成就。杨利慧教授代表研究所向所有结业学员表示祝贺。山东大学姬厚祥与陕西师范大学王夕丹作为学员代表发言,表达了对北师大文学院组织此次活动与周到安排的感谢,认为此次暑校课程设计精心,内容丰富,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理论知识,也帮助其增强了田野实践能力,这段北师大经历将激励他们继续前行。最后,杨利慧教授、万建中教授、康丽教授、彭牧教授与唐璐璐副教授共同为学员与志愿者团队颁发证书。 杨利慧、万建中教授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 康丽、彭牧教授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 杨利慧教授、唐璐璐副教授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 教师团队为志愿者代表颁发“突出贡献奖” 首届“敬文民间文学暑期学校”暨“2025年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通过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为青年学子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传承与创新探索的平台。这一活动不仅是对钟敬文先生治学精神的生动传承,也是北师大民间文学学科优良教育传统的延续。活动有效促进了国内外学者与青年学子间的深度对话,推动了民间文学、民俗学领域前沿理论的传播、研究方法的交流与自主知识体系的反思。暑校及夏令营的成功举办,不仅具有开创性意义,更将为新时代民间文学研究的创新发展、新文科建设的深入推进以及跨代际学术共同体的培育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