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鲁迅文化论坛 · 北京师范大学分论坛暨北京师范大学鲁迅研究中心成立典礼
发布时间: 2019-11-27
百年五四 百年树人 2019鲁迅文化论坛·北京师范大学分论坛 暨北京师范大学鲁迅研究中心成立典礼 2019年12月3日14:00—17:30 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楼学术报告厅 日 程 北京师范大学鲁迅研究中心成立典礼 14:00—14:30 主持人:沈庆利(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所长) 1 揭牌仪式 揭牌嘉宾:过常宝教授、张福贵教授、刘勇教授、贺晓敏副会长 2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过常宝教授 致辞 3 专家代表、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张福贵先生 致辞 4 中心主任、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 周令飞先生 致辞 (鲁迅文化基金会 贺晓敏副会长 宣读) 5 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刘勇先生 致辞 6 全体与会专家合影 经典鲁迅与当下教育 2019鲁迅文化论坛·北京师范大学分论坛 14:30—17:30 主持人:刘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鲁迅研究中心主任) 上半场 (14:30—15:50) 每位专家演讲时间10分钟 张福贵(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技术主义道路与人文学术的选择 吴晓东(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无以归类的鲁迅 李怡(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鲁迅的语文遗产 王锡荣(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鲁迅文化基金会首席专家) 从鲁迅与其父亲的关系谈到鲁迅教育思想的形成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副所长) 王富仁先生的鲁迅教育实践 林分份(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新人文生态下鲁迅经典教育的几点思考 茶歇 (15:50—16:10) 下半场 (16:10—17:30) 每位专家演讲时间10分钟 赵稀方(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现代文学研究室主任) 鲁迅的反抗绝望 郭娟(《新文学史料》杂志社主编) 鲁迅原是树人 姜异新(鲁迅博物馆研究馆员、研究室主任) 百来篇外国作品寻绎——兼论周树人的文之觉 曹禧修(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教授、鲁迅研究院执行院长) 《祝福》《野草》与鲁迅独异的生命哲学 李松睿(《文艺研究》杂志社副研究员) 鲁迅翻译语言的杂糅性 李浴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鲁迅研究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关系问题 中心主任简介 周令飞 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同济大学鲁迅研究中心主任。1999年开始从事公益文化工作至今,保护鲁迅遗存,传播普及鲁迅精神,推动现代中国文化创新发展。20年如一日,支持绍兴各项鲁迅宣传工作、推广工作和顾问工作,参与绍兴文化建设、城市建设。创办“鲁迅文化论坛”、“大师对话·鲁迅与世界文豪”、“鲁迅青少年文学奖”、“鲁迅文化跑”、“鲁迅交响乐”等品牌活动。策划出版系列图书,在绍兴成立“鲁迅与世界研究中心”、“城市软实力发展中心”。不间断地为绍兴策划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为城市文化发展建言献策。多次受到中央领导接见获得肯定与鼓励,二次获得公益人物称号。主要著作、策划与主编:《三十年来话从头》《梦幻狂想奏鸣曲——大陆舞台艺术40年》《鲁迅家庭大相簿》《镜匣人间》《鲁迅的艺术世界》《鲁迅是谁》《鲁迅影像故事》《鲁迅社会影响调查报告》《鲁迅大全集》《历史的“暗室”》《鲁迅零距离》《渐远渐进——鲁迅“立人”思想启示录》《鲁迅思想系统研究》等。 刘勇 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马克思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20世纪中国文学史》首席专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副主编。中国鲁迅研究会、中国郭沫若研究会、中国老舍研究会理事。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及文化的研究和教学,主要代表作有《中国现代文学的多维阐释》、《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心理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视域与形态》、《现代文学讲演录》、《北京历史文化十五讲》、《北京新文学与新北京文学》等数十种;先后主编过《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选读》、《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走进经典系列丛书》、《北京文化发展报告》等多种高校教材与社科读物。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优秀成果奖特等奖和一等奖。先后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学术月刊》、《新华文摘》、《清华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先后担任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新加坡新跃大学课程教授,香港浸会大学课程教授和香港大学访问学者。 演讲嘉宾简介 张福贵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专家组成员,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中日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比较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比较文学》、《鲁迅研究月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论文80余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文摘报》等转载。独立或合作出版《远离鲁迅让我们变得平庸》、《惯性的终结:鲁迅文化选择的历史价值》、《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审判》、《中日近现代文学关系比较研究》、《鲁迅文化选择的当代意义》、《活着的鲁迅:鲁迅文化选择的当代意义》、《“民国文学”的概念与文学史观的反思》、《文学史观与方法论》等学术专著12部;合作译著《外来文化摄取史论》、《智胜判断力》2部;主编学术著作和教材10部。 吴晓东 黑龙江省勃利县人。1984年至1994年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1996年赴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担任共同研究者,1999年至2000年赴韩国梨花女子大学讲学,2003年至2005年赴日本神户大学讲学,2016年被聘为日本城西国际大学客座教授。2001年入选北京新世纪社会科学“百人工程”,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6年任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著有:《阳光与苦难》、《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记忆的神话》、《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镜花水月的世界》、《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与小说家》、《文学的诗性之灯》、《二十世纪的诗心》、《文学性的命运》、《临水的纳蕤思——中国现代派诗歌的艺术母题》、《1930年代的沪上文学风景》、《梦中的彩笔》、《废墟的忧伤》、《如此愉悦,如此忧伤》等。 李怡 文学博士,1966年6月生于重庆。1984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9年就职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2003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先后担任西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出版过学术专著《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七月派作家评传》、《现代:繁复的中国旋律》、《大西南文化与新时期诗歌》、《阅读现代——论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为了现代的人生——鲁迅阅读笔记》、《中国现代诗歌欣赏》、《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作为方法的民国》、《文史对话与大文学史观》等。先后成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入选、2005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奖者。 王锡荣 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文学硕士。现任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访问特聘教授、人文学院中国作家手稿研究中心主任,鲁迅文化基金会首席专家。主要著作有《鲁迅学发微》《鲁迅画传》《鲁迅生平疑案》《周作人生平疑案》《画者鲁迅》《藏家鲁迅》《鲁迅和他的绍兴》《鲁迅的艺术世界》《印象鲁迅》《认识中国的一扇窗》《“左联”与左翼文学运动》《日记的鲁迅》等。 赵稀方 1964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代室主任,“20世纪海内外中文文学”重点学科负责人,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创新工程首席专家。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人,英国科学院 Fellow。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人,美国国务院Fulbright Scholar。波兰罗兹大学客座教授、台湾成功大学客座教授、台湾东华大学客座教授。著有《小说香港》(北京三联书店,2003)、《翻译与新时期话语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中国翻译文学史(新时期卷)》(天津百花出版社,2009)、《后殖民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翻译现代性—晚清到五四的翻译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台湾秀威出版社,2012)、《历史与理论》(花城出版社,2014年)、《翻译与现代中国》(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报刊香港》(香港三联,2019)等专著,狄尔泰《人文科学导论》、罗伯特·扬《白色神话》等译作,主编“后殖民经典译丛”等。 郭娟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新文学史料》主编,曾参加2015年版《鲁迅全集》修订出版编辑工作,著有文化随笔集《写在水上》《纸上民国》《有女如彼》。 姜异新 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室主任、研究馆员、《鲁迅研究月刊》副主编,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鲁迅研究学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鲁迅与同时代人研究、新文化研究。著有学术专著《互为方法的启蒙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9月版)《走读胡适》(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5月版)《读懂鲁迅》(广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2月版)。《北大红楼——新文化景观》(大象出版社2016年11月版),另有编著五种,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曹禧修 湖南永兴人。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现为绍兴文理学院鲁迅研究院执行院长,兼任浙江省鲁迅研究会法人代表、常务副会长,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曾任浙江师范大学“双龙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鲁迅教学与研究。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学术月刊》《人民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权威5篇。专著3部。主持各类课题10多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2项,即《鲁迅小说修辞学研究》《鲁迅杂文修辞学研究》。获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科研成果一等奖两项,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各一项。 李松睿 北京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文艺研究》杂志社编辑。先后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影视剧研究、文化研究等。出版专著《书写“我乡我土”——地方性与20世纪40年代中国小说》《文学的时代印痕——中国现代文学论集》《时代的面影:当代文艺论集》;译著《道德与哲学的修辞术——柏拉图的〈高尔吉亚〉和〈斐德若〉》(合译);编著《太阳社小说选》(合编)。曾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理论与批评》《当代作家评论》《民族文学研究》《读书》《鲁迅研究月刊》《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文艺报》等重要报刊发表各类文章百余篇。 张莉 文学博士,2004-2007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师从王富仁先生。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发表论文多篇,多次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著有《浮出历史地表之前: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姐妹镜像:21世纪以来的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持微火者:当代文学的二十五张面孔》及《众声独语:七零后一代人的文学图谱》等。获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全国妇联/中国妇女研究会优秀成果奖,华文最佳散文奖,图书势力榜十大好书奖等。中国作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第九届、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委。 林分份 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8年7月于北京大学获得现当代文学博士学位,2008年8月起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五四”思想文化史、周氏兄弟研究、现代小说诗学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等科研项目多项。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文艺争鸣》《中山大学学报(哲社版)》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近几年关于鲁迅研究方面的代表性论文有《论鲁迅对“文士”身份的拒绝》(载《文艺研究》2018年第9期)、《革命时代“学者”与“文人”的歧途》(载香港《中国文学学报》2015年第6期)、《塑造启蒙文学者的“理想典型”——鲁迅“仙台叙述”的再探讨》(载《中山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4期)等。 李浴洋 2011至201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分别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晚清民国时期的文学与学术思想,以及19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学术潮流。在《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文艺争鸣》与《文艺理论与批评》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另有学术访谈与书评多篇。主编《时代重构与经典再造(1872—1976):国际青年学者专题学术论集》(六卷本),参与翻译《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1